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標籤: K car

  • 大人的玩具minicar

    大人的玩具minicar

    看到大人的玩具內心有所波動的人應該都是老司機(這句話懂的人自然明白含義)。很可惜今天不是要聊這個話題,而是minicar,當然這裡不是指小朋友喜愛的迷你小汽車。

    在日本的機動車分類中有一種特殊規格被稱為【ミニカー】也就是英語的minicar!

    外表像是汽車,但是卻使用摩托車的車牌。日本的道路運送車輛法的規定中歸屬為掛載引擎的自行車(意即廣義的摩托車),排氣量限定20cc~50cc,但是駕駛它所需的駕照至少也要一般汽車駕照以上才可以。不過在另一部法規中,道路交通法,它被認定為一般汽車,因此不需要戴安全帽,也不用像騎摩托車必須兩段式右轉(日本屬於靠左行駛國家,跟台灣相反)。

    看到這裡是不是開始混亂了,這傢伙到底是汽車,還是摩托車?!
    直接看實物照片,應該比較容易弄清楚它的身份吧? XD

    20220121m02
    COMS/交通タイムス社
    20220121m03
    ジャイロキャノピー/交通タイムス社
    20220121m04
    改車前後的ジャイロキャノピー/Motor-Fan

    以上這些都是minicar,他們都掛著minicar專用的淺藍色摩托車車牌。

    20220121m05
    日本摩托車車牌分類/DARADARA.site

    東京街頭曾有過一段時光,在車水馬龍的車陣中遽然冒出真人版瑪利歐賽車,大約自那時候又重現了minicar的流行風潮。現在看不到瑪利歐裝扮,因為任天堂打贏了官司。不過公道卡丁車出租業者還在,這些卡丁車也是minicar。

    20220121m06
    真人版瑪利歐賽車/弁護士ドットコム

    minicar的規格標準(2022年現在的標準)

    依據道路交通法,搭載總排氣量50cc以下引擎,或0.6Kw以下功率輸出的3輪以上機動車。搭乘人員限制1人,速度上限60km/h。
    又依據道路運送車輛法,車體大小不得超過長2.5 x 寬1.3 x 高2(公尺),只看數字不容易直觀理解,粗暴的解釋,約莫2台minicar並排時相當於1台常見的汽車大小。

    20220121m07
    COMS/Toyota官網

    minicar的優缺點

    優點

    • 購買時不需要車庫證明,也不用車檢,稅金超便宜,約莫K car的1/3。
    • 不需要戴安全帽,不用兩段式右轉。
    • 車體小,適合穿梭窄巷,停車比一般車方便。

    缺點

    • 被歸類成摩托車,不可上高速公路。(不過,速度被限制60以下,我開的話也不敢上去。)
    • 只能單人開車,不能載人。貨物比照50cc摩托車辦理,只能搭載30kg以下。
    • 車體小,沒有冷暖氣供應,汽油箱或電源自然也不夠充份,不適合遠距離出行。

    購車費用

    一般行情約莫50萬~100萬日元,相當社會新鮮人3~5個月薪資。如果符合政府補助資格,例如東京在推進ZEV(Zero Emission Vehicle)二氧化碳零排放機動車補助金。電力minicar的補助金約38萬,購買Toyota的COMS只要自付50萬就能開回家。
    動手能力強的人也可以自行裝配或改裝minicar,市面上有推出キットカー(Kit car)配件,很像組裝模型汽車,只不過這種大人的玩具是真的可以開車上路。

    話說,日語的minicar經常被用在稱呼模型小汽車,因此有些車廠或日本人會改用「マイクロカー」(microcar),不過minicar才是法律正式用語,兩者其實都指同一種車型。

    最後附上多張minicar照片。

    20220121m08
    光岡自動車/instagram/tengumori
    20220121m09
    光岡自動車/instagram/sameside1toki
    20220121m10
    タケオカ自動車/instagram/harukovsky_jp
    20220121m11
    40周年記念限定車「ABBEY」/タケオカ自動車官網
    20220121m12
    nextcruiser/ブレイズ官網

    2022/01/21 posted.

  • 聊聊日本的輕型車(K car)

    聊聊日本的輕型車(K car)

    日本的輕型車指符合以下規範的車子,其實還有包含輕三輪車,輕二輪車,不過現在絕大部分指輕四輪車。日語:軽自動車(けいじどうしゃ),簡稱“Kei car(輕car)”或者再簡化為“K car”

    20200726k01
    輕型車的規範/navikuru

    要是有任意一項超過規範就是一般汽車(車牌是白底綠字),而K car的車牌顏色為黃底黑字(自用車)及黑底黃字(營業車)一眼望去就知道哪些車是K car。

    20200726k02
    日本各種車牌顏色(4649有特別含義)/Wikipedia

    話說現在的K car的尺寸規範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請參考歷代以來的變化,車子是越變越大。

    20200726k03
    Kei car regulations/Wikipedia

    K car在日本的市佔率逐年成長已經將近4成,是銷量最高的車種。為什麼在日本這麼受歡迎呢?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 車子本身便宜,車稅,保險也便宜。
    • 油耗少,以HONDA的N-BOX為例,官方公告油耗可達27.0km/L(數字越大越省油)。
    • 小車好操作,回轉半徑也小,適合日本的窄小巷道。
    • 適合作為家中第二部車,尤其是在大眾交通不便的地區,沒有車等於沒有代步工具。
    20200726k04
    車價便宜/カーセンサー

    不過K car的缺點也很明顯,列舉如下。

    • 馬力不足,畢竟最大只能到660cc。
    • 最多只能坐4人,車內空間比不上一般車。
    • 車子的安全性普遍比不上一般車。
    •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000cc等級的小型車還要多。

    關於最後一點,日本國內還在爭論是否依據二氧化碳排出量新增“汽車環境稅”,也就是K car增稅,小型車減稅。

    不過增稅反對派的理由,K car已經是交通不便地區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增稅變相是增加弱勢群體的負擔,而且K car的車稅跟國外比較相差不多,反倒是一般車的稅太重,具體金額參考下表(年繳)。

    20200726k05
    汽車稅一覽表/Zurich

    2019年10月1日之後減稅幅度為1000-4500日元,排氣量越大減的越少。另外汽車領牌13年起汽車稅會再增加20%左右,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所以在日本換新車週期平均約7年多,很少看到老爺車到處跑。

    日本這種特殊規格的K car是否有出口到其他國家呢?調查後發現真的很少,HONDA曾經以“N360”換搭600cc引擎輸出到美國,歐洲。SUZUKI在印度,巴基斯坦主要銷售以K car的車體換搭800cc到1000cc的引擎。之後在2019年6月15日SUZUKI的巴基斯坦當地工廠開始生產銷售符合K car規範的新型ALTO,據說7月份的銷售台數達到4600台,約佔當月份全體汽車市場的4成。

    20200726k06
    20200726k07
    新型ALTO規格及售價/SUZUKI

    話說找資料的過程無意之中發現有專門改左駕的工廠,眾所周知日本汽車以右駕為主,但是偶爾能看到左駕汽車,其實在日本方向盤並沒有限制非右不可,只要能通過車檢就行。因此儘管所費不貲還是會有車主為了突顯個性願意花錢更改方向盤位置。

    20200726k08
    改成左駕的K car/(有)真鍋モータース

    數年前筆者自己也駕駛過K car,作為代步工具綽綽有餘,上高速公路也毫無問題。就是馬力不夠大,爬坡吃力,起步較慢。

    20200726k09w
    好天氣的沖繩
    20200726k10w
    右駕
    20200726k11w
    計程車不算幾乎都是K car

    番外篇

    20幾年前日本就想要推廣比K car更小,更環保,可以成為最後一哩的移動工具,那就是“超小型車”。今年(2020)終於正式開始販賣,期望至2025年日本國內年銷售台數可達到8300台,2030年可達到1.12萬台。

    目前超小型車的規範是體積大小不可超過K car,最多2人搭乘,馬力最大8kW(內燃引擎則是125cc),不可上高速公路。安全性,環保之類的規範還沒有完全確定,日後會根據實際狀況逐步修改吧。

    日本國土交通省所製作的“超小型Mobility安全行駛引導書”內文一部分;政府機關對安全的重視可見一般。

    20200726k12
    超小型Mobility行駛引導書/國土交通省

    附上各種超小型車的照片,NISSAN的還停留在概念階段。

    20200726k13
    超小型EV,預計2020年冬季開賣/TOYOTA
    20200726k14
    e-Apple/アップル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株式会社
    20200726k15
    NISSAN New Mobility Concept(發售未定)/NISSAN

    2020/07/26 posted.

    2022/06/07 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