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月份: 2022 年 5 月

  • 從小教育的日本防災訓練

    從小教育的日本防災訓練

    因為新冠疫情關係,這2年學校的集團活動多數都停辦了,今年開始陸續回復。昨天下午參加了兒子的小學的防災訓練的一環「接小孩回家」。

    老實說我看到這項通知時也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這種事需要演練嗎?要是在華人地區的小學,不就是每天都在訓練。 XD

    防災
    Photo by Tommaso Pecchioli on Unsplash

    研究了一番之後才明白,這件事或許是日本特有的防災訓練。當發生大地震或特大颱風時,學校如何確保學生的安全並且正確順利地交給學生家長的一種「相對」保險的方式。

    要解釋這種防災訓練之前,必須先說明日本的狀況。

    在日本的小學生,基本上家長不接送,全程任由他們獨自上下學。當然也會有個別家長(或其他人,例如專屬司機)親自接送,這種狀況非常少數。(我兒子班上有一位媽媽堅持自己接送)

    都會區小學由於學生住家都在學校附近,走路上下學距離不遠,問題不大。即使跨區上學的小朋友也可以自行搭乘電車。鄉村地區或許距離學校較遠,但是我自己有限的幾次親眼所見的經驗,他們也多是自己走路上下學。(如果認知有誤,請有這方面經驗的朋友不吝賜教。)

    日本似乎是在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更加重視這項訓練,原因如下。

    1. 大地震發生之後,孩子們大多還在學校,但是因為受到地震影響,通訊狀況非常不好,家長很難聯絡到學校以便確認孩子的安全。因此不少家長自行開車前往學校接人,不過此時交通本就不順暢,同時間大量汽車又湧向學校造成堵塞情況更加嚴峻。
    2. 一直等不到家長來接的學生,有些學校由老師帶領一一送回家去,但是家中沒人,餘震又不斷發生,只留孩子一人在家,這樣也不是好辦法。(班導必須知道各個學生的住家位置,因此每年開學,家長也必須填寫最新家庭資料,老師也會依照資料實地走過一次。)
    3. 地震當天,班導不一定會在學校,如果由別的老師負責,他們不可能認得所有家長的長相。(日本的班導很辛苦,必須認得所有家長外貌。像我這種有臉盲症的人肯定當不了。)
    4. 來接人的家長(親友)必須是登記在「名簿」上(開學時家長填寫的資料)的人,否則學校方面無法確認是不是「壞人」。最起碼來接人的親友也必須是學生認識的大人。

    防災訓練大致的流程

    指定的時間到來前家長們先到學校集合,由班導一一確認家長,再領出學生,讓小孩子自己說出,來接人的是自己的媽媽或爸爸或其他認識的人的名字,確保沒有給錯人。沒有人來接的學生最後再由老師統一帶領回家。

    如果有兄弟姐妹在同一所學校,則由高年級的開始認領。理由據說是真正發生災害時,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帶著低年級的小朋友去找兄姐,反而不容易。

    其他還有一些小細節沒寫出來,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觀看影片。由於影片是在疫情前拍攝跟現在有些許不同。

    防災訓練的一環「接小孩回家」(4:02)/滋賀県公式動画チャンネル

    各種自然災害頻仍的日本,除了盡可能在事前做好防災準備外,也在災害發生後如何對應做好演習訓練。當然這樣的訓練是否有必要,在日本也有不同聲音,例如,需要家長去接人時,有沒有名簿肯定不是重點,小孩子自然是交給他認識的人來接回去。另外,通常學校會被指定為避難地點,學生如果必須待在學校好幾天,倒不如訓練他們自己如何在學校生活。

    平時看似無用的防災訓練如果每次都能確實做到,等到真正的災害發生,即使災害狀況跟訓練差異頗大,至少在心理層面的安定感也會比從未體驗過的人更好。

    2022/05/07 posted.

  • 日本人排外?

    日本人排外?

    日本人排外,日本朋友很難交心,日本人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去日本旅遊就好,不想在日本當社畜,日本市場很難打進去,他們就是閉關鎖國……

    有在關心日本的朋友們是不是常聽到或看到這些話題?

    這些問題的答案,即使你去問已經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在日外國人,1百個人的答案大概率是一半一半,一半說我曾經被排擠過,另一半說才沒這回事。

    難不成這些人不是生活在日本,還是他們沒說真話?以我自己的在日生活實例供大家參考。

    日本排外?
    Photo by Yohei Shimomae on Unsplash

    20世紀末,人生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站在機場大廳當時的感覺現在還能清晰回想起。飛抵日本已經夜幕低垂,與幾位同校的學生在指定地點等語言學校派人來接,除了我之外其他學生似乎是韓國人,他們自顧自用韓語交談著。沒多久有一位壯實胖敦的人迎面走來,嘴上似乎在說車子停在停車場,行李拿著跟我走。

    那時還聽不懂日語,憑手勢肢體動作及周圍同學的舉止猜測應該是如此。後來才知道,來接人的是校長!不過,所謂校長也只是類似日語補習班的老闆,學校環境也跟補習班沒兩樣。

    當廂型小巴士開出成田機場,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道路兩側漆黑一片,偶爾經過建築群時能看到一些燈光、霓虹燈,看到招牌文字才有點感覺我已經在日本了。

    分別送我們到各自的宿舍後,校長就離去,也沒交代什麼。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坐在顏色黯淡的榻榻米上看著簡陋的廚房發呆。不一會聽到開門聲,同寢室跟樓上的舍友回來了。原來宿舍是以共同語言來區分,講中文跟韓語的分屬2個宿舍。那時候講中文的住宿生連我在內只有4個人,剛好塞滿這棟2層樓的小屋子。不曾看過的朋友可能很難想像日本獨棟小屋的具體大小,請參考底下的示意圖,一層大致就這樣,往上疊加一層就是2樓,最外面有個能遮風避雨的屋頂就是整棟小屋。

    20220503p02
    學校宿舍面積的示意圖/ESTATE SAWAMURA

    樓上的舍友住滿半年,比較熟悉日本社會,稍微能說一些簡單日語後,他就打算自己出去租房,拉著我到處去不動產仲介店外頭查看各種出租房間的介紹。有一天終於看到符合條件的物件,打算進去仲介店內詢問,剛進去,一個中年大叔慢吞吞地站起來說「歡迎光臨」,等我們一開口對方就聽出我們的外國口音,立刻像趕蒼蠅似的揮揮手就要我們出去。一開始看不懂對方的手勢,操著不熟練的日語問他是什麼意思,搞了好一會才弄明白他們不做外國人生意。

    我們家不富裕,能讓我前往日本讀語言學校已經花去不少錢,因此到了日本之後白天用功學習日語外,也想盡快找到工作補貼生活開銷。剛開始日語不夠好,打工工作很難找。當年連手機都還沒出現,更加沒有網路可上網。過去了大半年才在朋友的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了居酒屋廚房的打工機會。店長的英語挺好,可能也因為這樣比較能接受外國人工讀生吧。不過,沒多久我就明白,應該是我自己想多了,他給我的時薪比日本人工讀生少了100日幣。

    但是,在當時能找到一份工作對我來說已經是心懷感激,工資足夠讓我支付生活費及下一年度的學費,不用再向家裡要援助。在那家店裡足足幹了2年,當我要回國結束工作時,小氣的店長還包了一份小紅包給我。

    幾年後,因為工作出差的緣故,有機會再去探望當年打工的居酒屋。店長及其他員工大家還在,只是多了一名代替我原來位置的工讀生。後廚負責洗碗的歐巴桑偷偷地告訴我,我離開後他們都在八卦說,我應該是另外找到工資更高的店才離開這裡。(苦笑)

    再後來,機緣巧合下,公司將我外派到日本成立子公司,頭幾年一帆風順業績年年成長。不過,不甘寂寞又愛折騰的我換過幾次工作,現在轉眼細數,實際待在日本的時間已經接近20個年頭。

    看過我的例子,回頭看文章開頭那些關於日本是否排外的問題,大家是不是會覺得,肯定是排外,哪有說租房不租給外國人。打工的時薪怎麼可以比日本人少,肯定是欺負外國人。


    在日本打拼十多年後,我們家有了一間小房間出租給人,當上房東後才知道,在日本的房東其實很弱勢。我們這名房客雖然是日本人,近幾年工作卻不穩定,經常拖欠房租,有時甚至連續2、3個月完全不交房租,但是等他有錢還是會補交。我們跟仲介商量想讓他搬出去,卻被告知沒有「正當」理由不能終止契約。我們查詢了各種情報,發現仲介並沒有欺騙我們,在日本現在的法規下,租賃契約相當保護房客,僅僅是幾個月不交房租還不足以解除契約。

    試想一下,房客是日本人,而且還有擔保人的情況都這麼難處理。如果我們租給外國人,他拖欠房租或是好幾個月不交,催租數次後突然就搞人間蒸發,說不定真的回國,我們該如何討回房租。

    時薪問題,其實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我窮途末路,千辛萬苦之下還找不到工作,有人願意給我工作,只要工資不是低的太離譜,我肯定非常樂意接受。而且工作一段期間後,店長其實有幫我加薪,雖然不多,也是對我的一種肯定。換位思考,如果突然有一名不太懂你的語言、做事習慣的外國人要跟你一起工作,是不是需要花費更多精力溝通,如果你還知道他領跟一樣多的工資。

    說回台灣,現今某些行業已經非常依賴外籍勞工或是外籍看護,據我所知,他們的勞動所得並不與做同樣工作的台灣人一樣多,尤其是看護工作,台籍是外籍的2至3.5倍薪資。

    20220503p03
    台籍與外籍看護的平均薪資差距/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有人說日本市場很難進入,除了一些產業受到國家保護,外資無法進入外,日本政府做出的限制並不多。外國企業進入日本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麥當勞、GAP、Hilton、Hyatt、Amazon、迪士尼等都在日本經營得很成功。大眾交通產業似乎有限制,一時想不出來外資做的比較突出的有誰。教育界應該沒有限制,不過我也想不出有誰,勉強舉出Amazon是看在他們家的電子書在日本市場也是領頭羊。(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注意到我列出的這些外資代表企業都是美國的,我並沒有刻意挑選,只是憑藉日常所見的印象列出這些對象。)

    當然不只這些知名跨國企業能在日本市場取得成功,中小企業也能做到,像我的前東家就做得很好,第一年就賺錢,前幾年的業績也都是翻倍成長。

    最後,舉個人的經歷為例,主要想表達,一介個人實際能接觸到的日本人人數頂多數百人,能觸及的產業至多只有數個。我自己就猶如盲人摸象一般,只能觸摸到日本這個國家的一小部份。儘管我已經在個人網站寫了約莫150篇觀察日本的心得筆記,我還是不敢說我非常了解日本人,更不知道日本是不是排外!

    2022/05/03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