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月份: 2021 年 8 月

  • 游泳池數量世界第一的日本

    游泳池數量世界第一的日本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跟我一樣喜歡眺望自家附近的衛星地圖?我知道這個嗜好好像有點奇怪。XD

    沒事的時候,有時我會打開Google地圖,切換到衛星地圖畫面,看看自家附近的屋頂,常去的店家有沒有更近的路徑,找找還沒發現的特別建築物,或是其他。久而久之,似乎發現一些有趣的事。

    20210821p01
    中小學的游泳池/Google地圖

    請大家仔細看紅框內有什麼。沒錯,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那就是游泳池!再仔細看游泳池位於什麼地方?地圖上顯示「中等教育學校」及「小學校」,也就是中文的「中學」及「小學」。

    全日本的公立中學約1萬所;公立小學約2.2萬所。有設置游泳池的佔73%;86.7%。簡單計算,光是這兩級學校的游泳池數量已經達到2.7萬個。高中(佔64.5%),大學,其他私立學校,還有其他有設置游泳池的地方再加上去,高峰時超過3萬座游泳池。

    20210821p02
    日本的游泳池數量變化(昭和38年=1963;平成20年=2008)/東洋大學教授(南學)

    地狹人稠的日本為什麼蓋這麼多游泳池?

    1955當年發生兩大事故可說是最大催化劑,5月11日的紫雲丸船難事故,7月28日的橋本中學溺水事故。

    紫雲丸船難事故

    時空背景介紹

    1955年正當朝鮮戰爭結束2年後,其時日本因作為美軍的戰略物資補給生產基地,國內景氣回復,全民拼經濟大舉生產各種貨物。船難事故現場處於航道繁忙的瀬戸內海(本州及四國之間的內海)。當時還沒有任何陸路交通可以往來兩地,全靠船舶運輸。事故船隻皆隸屬日本國鐵(曾經的日本鐵老大,現已分割民營化),客貨運輸船「紫雲丸」可載客總數1,500人,總噸數1,449噸;貨運船「第三宇高丸」總噸數1,282噸,事故發生前2年的1953年才剛出廠下水,可直接讓貨物列車開進船艙。兩船皆固定航行往來岡山縣宇野港與香川縣高松港,航行時間大約1小時出頭。

    20210821p03
    紫雲丸船難事故位置地圖/中学校の社会科の授業づくり

    5月11日凌晨,當日氣象預報,風平浪靜的陰天,但有濃霧,能見度最低有可能不到50公尺。6點10分大型貨運船第三宇高丸搭載42名船員及貨物列車18節,自岡山縣宇野港(位於瀬戸內海北面)出發。同日凌晨6點40分,紫雲丸船長出船前目視能見度約400~500公尺,決定準點出航。當班次搭載781名旅客,60名船員,自香川縣高松港(位於瀬戸內海南面)出發。
    6點51分,濃霧漸密,能見度約100公尺。第三宇高丸透過雷達確認了紫雲丸位於前方2,500公尺。
    6點53分,雙方接近至1,700公尺,依然看不見紫雲丸的船影,但可以聽到對方的汽笛聲,此時雙方船隻皆是保持全速前進。
    6點54分,雙方嘗試使用無線電話聯絡對方未果,彼此可聽見汽笛聲,不過仍看不到船影。
    6點56分,第三宇高丸看見紫雲丸突然冒出,正在前方100公尺處往左迴避,已經來不及避讓。第三宇高丸以70度角插入紫雲丸右舷機關室,主電源裝置直接爆炸,紫雲丸全船停電。事後察驗撞擊破口高達4.5公尺,寬達3.2公尺,海水急速流入,無電力可以關閉密閉閘門阻止災情擴大。紫雲丸船長出艙查看損傷情況,可能知道已無力挽回,沒有交代任何指示,獨自一人返回船艙,短短5分鐘後與船一同沉入海底。
    事故結果,死亡168人,其中中小學兒童100人(男生19人,女生81人)。

    其實在此次重大事故之前的1950年“紫雲丸”也發生過沉船事故,當時也是兩船相撞,包含船長在內7人死亡。第2次事故之後就有人說,“紫雲丸”日語發音同“死運丸”(しうんまる),第2次修復後改名“瀬戸丸”。可見大部份日本人雖然沒有宗教信仰,有時候還是挺迷信。順帶一提,當初的命名由來為高松市的紫雲山,這座小山現在還是這個名字。

    20210821p04
    事故前的紫雲丸及第3宇高丸/紫雲丸いでたちしまま

    前方特地提供時空背景介紹的原因在於,事故發生後,遺族家屬們強烈懷疑是國鐵組織龐大,只顧創收,不重視安全,才導致一連串事故發生。在前一年(1954)青森函館之間的運輸船洞爺丸翻覆,造成日本史上最嚴重船難事故,死者1,172人。

    橋本中學溺水事故

    1955年灼熱夏日的三重縣津市的中河原海岸一如既往迎來眾多戲水游泳人潮,橋本中學也在今年率領660名學生來到此地進行為期10天的游泳訓練。前面幾天,除了橋本中學,同時也有其他學校在此進行訓練,大家都平安無事度過。
    7月28日橋本中學在此地的最後一天,當日天氣晴朗,風平浪靜,預定進行游泳能力測試,其他學校剛好沒有游泳課程,該校自然擴大海濱可使用區域,由前一日的南北60公尺擴大到110公尺,離海灘距離也延伸到41公尺(海灘起直到此處水深皆不足1公尺)。當日參加測試的女生大約200人在靠近安濃川河口(距離約295公尺)的北面,男生在南面。
    所有預備下水的男女學生及教職員做完暖身操,約莫早上10點整同時下海,準備開始測試。下海僅僅數分鐘(2~5分鐘),東北一隅的女生群突然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有人開始溺水,包括女性教師。聽到求救聲,周圍的教職員、3年級的游泳社成員及海水浴泳客連忙趕來搶救。
    事後清點人數,將近100名女學生溺水,36名搶救無效就此天人永隔。
    事故原因至今依然無法定論,能確定的只有2點,事故當時發生「異常海流」、「水位急速上升」,但是為何會出現這2種現象卻沒有一種決定性的說法。

    20210821p05
    當日晚報頭版標題-女學生36名搶救無效?/朝日新聞1955年7月28日

    這件事故還有後日談,時間往前倒轉10年,1945年7月28日,三重縣津市遭遇美軍第5次空襲,當地多人因空投炸彈或火災死亡,據說犧牲者被統一安葬在安濃川河口附近。事後有八卦媒體雜誌報導,集體溺水的女學生的生還者中有人說,事故當時看到渾身濕淋淋頭戴防災頭巾的女人向她招手……用台語的說法,疑是「抓交替」。

    20210821p06
    退潮時的中河原海岸/Wikipedia

    同一年接連發生兩件重大與水相關的事故,而且都是中小學學生遇難,促使日本政府開始規劃在義務教育階段讓所有學生熟悉水性,並能學會游泳。也虧得當時日本經濟起飛,財政可以負擔。現今約97%是室外游泳池,3%在室內,如果透過Google的衛星地圖仔細尋找東京的小學(普及率全國第2高),幾乎都能看到游泳池。

    不過,也因為游泳池蓋的早,到了現在大部份都有相當年紀,各種修繕、維護費用開始擠壓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兼且游泳課可以實施的期間大致在6月中旬~9月上旬,期間還有1個月左右的暑假沒人使用,認真計算實際使用期間只有1個多月。有些學校評估後,不再堅持使用自家游泳池,棄用的游泳池改建成其他用途,游泳課改為向附近的學校或擁有游泳池的運動中心租用反而更節省。

    管理游泳池對學校職員或老師也是一大負擔。上個月(7月),高知縣的某所小學老師本來預定帶領學生上游泳課,當天天氣不佳,臨時取消,但他自己卻忘記關閉游泳池的出水閥。一週後,其他老師才發現出水閥一直未關,平白無故流失了7,681噸水,相當於15座游泳池的水量。上一年度的同月份水費18萬日元,該月份的水費卻高達290萬日元,目前聽說還在討論是否讓失職老師賠償水費。

    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島內也有各種湖泊、河川,與水相關的災害年年都有。據手邊的資料顯示,有統計的29國中,每年的10萬人口的溺水死亡平均人數,日本高居榜首,達到4.9人,第2名巴西3.1人,吊車尾的澳洲才0.3人。

    雖然日本是榜首,如果不是積極興建游泳池,教導學生學習游泳,死亡人數可能更加驚人,讓他國望塵莫及。+_+

    2021/08/21 posted.

  • 如何收集日本相關大小事

    如何收集日本相關大小事

    常看我的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我主要是介紹日本的大小事,雖說我久居日本,但不是所有日本情事我都能知道,遇到比較不熟悉的主題,我是如何收集日本情報呢?

    藉由介紹我的寫作方式,順帶能明白如何收集日本情報,如果對大家有些許啟發,那就更加理想。

    我的寫作流程大致如下,事前需要先擬定主題再來收集資料素材,依據素材的內容、數據提煉出自己的切入角度就可以開始。

    如何決定主題?

    平時自己就有興趣的題目,這種決定方式最多。
    最近的時事熱點,朋友的建議、疑問等也是很好的主題來源。

    如何收集資料素材?

    因為住在日本,每天習慣收看日本電視台的新聞,除了電視之外YouTube上也可以收看。但是我不確定日本以外地區是否能收看,日本有些線上服務會封鎖海外IP,請自行嘗試。

    這裡介紹的是我比較常看的日本新聞,有直播,也有錄影影片。除了這3個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日本相關頻道。

    20210815w01
    YouTube上的ANNnews/YouTube

    ANNnewsCH

    https://www.youtube.com/user/ANNnewsCH

    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

    https://www.youtube.com/user/FNNnewsCH/

    TBS NEWS

    https://www.youtube.com/user/tbsnewsi/

    綜合新聞APP,下載安裝後請設定國家為日本,否則會以手機的國家設定為準。
    SmartNews

    這2種是新聞素材來源,也是我的主題來源之一。我自己的習慣,在看新聞的同時會帶著問題意識在看。意思是,打開電視新聞頻道不是當背景音樂,一直流過去就算了,但是也沒有特別專注收看,而是張開觸角似的隨意瞄著電視,遇到有感覺的某個片段才會留神注意。

    SmartNews是一款APP,它本身不生產新聞而是收集各家新聞、報導,統整分類後呈現給使用者觀看。類似的APP有Yahoo!News、Google News、Gunosy等。

    喜歡使用SmartNews,看中的是它的主題分類細緻、正確性較高,而且內容不只新聞,同一主題的相關報導也會包含在內。還可以自行決定分類的排列順序,將常看的往前挪,不想看的取消或往後挪。如果時間不多,只要瀏覽一下【トップ(Top)】分類,近期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都列在這裡。

    20210815w02
    SmartNews的主題分類(奧運會)/SmartNews

    SmartNews的缺點,廣告有點多!老實說這點其實不能說是缺點,畢竟使用者是不用付費,運營方採用廣告模式賺錢。另一個不喜歡的點,這個APP推送新聞的方式採用AI推送,雖然這種方式越來越流行,但是個人不愛。 AI會根據使用者的閱覽履歷盡可能推送同類型新聞,造成自己的APP上呈現的都是自己愛看的種類,這樣會讓自己的視野狹窄,就像吃東西偏食,最終營養不均衡。

    如果還沒決定主題,我在翻看SmartNews時,遇到感興趣的報導會隨手保存下來,目前使用的是Evernote,幾乎被我當成剪報保存器。當某一主題的資料收集較多,我會開始有意識地繼續加強收集。

    20210815w03
    SmartNews如何保存剪報/SmartNews

    決定寫作主題之後,我通常是在網路上找相關資料。最常使用的網站是日語版的Wikipedia,應該也有很多朋友有在使用Wikipedia。這裡幫不熟悉的朋友簡單說明,Wikipedia是線上版本的百科全書,由眾多熱心人士自主編寫百科內容,免費供給大眾使用。或許會有人擔心任何人都可以編寫的百科全書,正確率沒問題嗎?根據調查結果,居然比實體書版本的百科全書來得正確。為何會這樣?有幾個原因,實體書的編輯曠日費時,所費不貲,不可能經常改版,有時效性的內容無法及時修改。即使不是時效性內容,如果有突破性考古發現,歷史有可能改寫,實體書也很難馬上修改。

    第二常用的網站是Yahoo!JAPAN(日本最大門戶網站),主要看News,尤其常看讀者留言。這裡的News不是AI推送,是我用來補足SmartNews的缺點。另外,越是有話題性的新聞,底下的讀者留言會越加熱鬧,由此可以知道大部份日本人的想法,也能根據讀者留言的線索找到更多資料。不過要注意一點,會在此留言的日本人似乎偏右翼多一些。自己要學會判斷,不要照單全收。

    以前也會到2ch(日本最大電子佈告欄)看日本人的討論,不過那裡都是匿名投稿,看的很累。大概在2014年2ch的營運方內部拆伙,2016某一方的持有人重新在日本註冊了5ch,2017將2ch的網址轉向5ch。原來的2ch創立人被踢出經營公司!(這段故事也足以改編成連續劇XD)

    找資料當然不能錯過關鍵字搜索,比起Yahoo!JAPAN,我更喜歡用Google搜索。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同樣的關鍵字總覺得Google找出來的資料更接近我要的內容。

    每次寫介紹類文章,通常我的瀏覽器會開出20~30個分頁隨時查詢資料,經常塞爆記憶體。以前有考慮過將所有資料來源一併列出,真的全部列出來發現數量太多(搞得好像寫論文,應該會嚇跑讀者吧XD)

    草稿完成後會放一陣子再校稿,修改內容,補充圖片也是常有的事。對了,決定主題後,通常我會在中文網站稍微查一下是否有相同主題的文章,如果有很多類似文章我就不寫這個主題,除非我的切入角度跟大家不太一樣。當然也有忘了查,直到寫完才發現。:P

    倒不是個人矯情或標新立異,單純覺得現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重複的內容,沒有新意的觀點只是浪費彼此的時間。因此我自己期許文章能給別人帶來幫助,至少也要能拓寬眼界。

    另外有一點很重要,我是帶著預備output的目的去查詢資料,為了不讓自己寫出來的內容誤人子弟,寫作主題我會研讀比較透徹,自己能理解掌握重點後才動筆(其實也沒拿筆,就只是敲敲鍵盤XD)。與其說output,自己在input的比重更多,output的過程很像自己在寫讀書筆記的感覺,這也是我一路能堅持下來的原因吧。:)

    2021/08/15 posted.

    2021/08/16 modified.

  • 東京奧運落幕雜感

    東京奧運落幕雜感

    多災多難的2020東奧終於在昨天落下帷幕,恭喜台灣(2金4銀6銅)、日本(27金14銀17銅)雙雙獲得有史以來最多枚獎牌,包括意大利(38枚)也破了紀錄。不過,大家應該「比較」不關心意大利吧。XD

    東奧期間發生很多事情,有些事不成系統,權當自己日後的回憶線索,在此留下一些文字記錄。

    印象最深刻的2名台灣選手

    由於長久不在台灣,參加本屆奧運的台灣選手絕大部份我不認識,但是透過這次奧運有機會看到選手表現傑出,內心也替他們高興。印象最深刻的2名選手,柔道的楊勇緯、桌球的林昀儒(題外話,我的拼音輸入居然能自動轉換出他的正確名字XD)。

    楊勇緯是台灣選手中第一個拿到獎牌的,加上金牌爭奪戰與他同場競技的是日本選手,日本電視台全程轉播了這場比賽,也讓日本觀眾見識到他的拼戰精神及帥氣的外表,尤其是他領到獎牌後在自己臉頰蹭獎牌的可愛反差萌,收割了一波日本少女的心。

    日本發售東奧奪牌選手紀念郵票,與楊勇緯爭奪金牌的日本選手被選上,連帶楊勇緯也有幸成為日本郵票的對象(左上白衣人)。 XD

    20210809o01
    楊勇緯/Twitter
    20210809o02
    楊勇緯紀念郵票/JOC/TOKYO2020/TBS news

    林昀儒跟鄭怡靜與日本隊的混雙比賽我有全程看完,開場表現非常精彩,雙方一來一往比分咬的很緊,無論誰得分都讓人手心冒汗。只可惜後繼無力,女選手方面不敵日本對手。如果能打贏日本隊很有可能就是中華隊跟中國隊搶金牌。林昀儒這次參加奧運才19歲,只要沒有重大傷病,極大可能性還可以參加好幾屆奧運會,再創佳績。

    印象最深刻的2名日本選手

    看過我近期的文章,應該知道我對桌球比較感興趣,因此日本選手中我對伊藤美誠印象最深刻。本屆奧運中,她應該是日本人拿到最多枚獎牌的選手,而且是金銀銅全部打包。桌球運動這個由中國隊長期霸榜的競技,還能拿到這樣的好成績更加難能可貴。不過也因為她有這樣的實力,特別受到部份中國人的「關注」。

    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是在本屆奧運首度登場的競技項目,奧運會的比賽規則跟世界盃不一樣,有點小複雜,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查詢。我是透過這次的電視轉播才知道這項比賽及這名選手野中生萌,醒目的髮色及陽光靚麗的外表非常引人注目!這樣的美女卻選擇了攀登這種嚴苛的競技運動,據說頂級攀登選手的指紋差不多都磨光,連手機的指紋認證都通不過的程度,腳上雖說有穿鞋也因長期用力讓指頭長繭。

    20210809o03
    野中生萌/納冨康/產經新聞

    日本人民對奧運比賽的態度

    每個國家都有各式人等自然每人也會有各自的態度,這裡述說的觀點只是我個人對日本大部份國民的觀察。
    有的國家將奧運會視為宣揚國威的場所,也有的是希望世界能更看見自己,有的只是視其為4年1度的綜合運動盛會。據我個人的觀察,日本國比較接近後者。大家雖然都是為自己的國家選手加油,但是如果有其他國家的選手打敗日本選手,絕大部份日本觀眾並不會惡意抨擊對方。只是日本人更喜歡看到有本國選手出場的運動,最明顯的表現是電視台實況轉播的對象。棒球及足球在日本是最主流的兩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決賽差不多是同時間進行,棒球因為有日本隊跟美國隊爭奪金牌,全程轉播了這場比賽。足球賽在銅牌戰輸給墨西哥後,電視台硬是不轉播金牌戰,巴西對決西班牙(2:1)這場球賽據說雙方你來我往,比拼的非常精彩。也有熱情的日本粉絲,明知比賽場地不開放觀眾進場,只為了瞧一眼欣賞的運動員進場,特地在場外久等。

    接下來的內容純屬抱怨文,在意的朋友可以按下返回鍵!(求你不要按)

    被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揶揄是「ぼったくり男爵」(牟取暴利男爵)的國際奧委會(IOC)主席湯瑪斯·巴赫。在日本,這個戲稱也成為他的代名詞。
    其實他並不是貴族,一介平民出身,但把握住機會拼命想爬進上流階層的行事風格,讓美國媒體以諷刺手法命名,並在日本發揚光大。

    日本記者曾經提問日本首相,日本疫情如此嚴重的現狀下是否能停辦東奧。首相的回答,停辦的決定權不在日本,必須經過IOC同意。這樣的回答引爆了日本民眾的怒氣,印象中大致在這條新聞出現後,IOC在日本的形象開始破滅。罪魁禍首卻自己跳出來,牟取暴利男爵的屢次發言及種種行為成功吸引日本國民將炮火對準他。

    例如,他曾說「為了舉辦奧運會必須有所犧牲」,事後他修正發言,這裡說的犧牲不是指犧牲日本國民。在跨國旅行不容易的現在,他沒事找事的經常飛來日本,住宿要求必須是最頂級的房間(1晚200萬日元以上),還要求前往廣島核爆紀念館參拜。核爆跟你這個IOC主席有什麼關聯,別說公務完全無關,就算是私事他也不可能是受害關係人!

    另外IOC認為,夏季在東京舉辦馬拉松等長跑比賽簡直是殺人,必須將賽場改到北海道的札幌比較涼爽。據說日方跟IOC溝通過沒有效果,還是依照他們的要求,多花數十億日元整備札幌場地。結果天公不作美,馬拉松比賽那一段日子札幌出現創記錄的天氣,比東京的氣溫只高不低。

    20210809o04
    札幌連續18天的真夏日(30度以上)/FNN

    東奧舉辦前曾傳聞一旦停辦將會損失數千億日元的電視轉播費、贊助費等。結果在東奧將近結束之際,這名男爵說,其實停辦的保險可以支付這些損失……

    日本考量疫情及國民觀感,苦澀的決定不開放觀眾進場,門票及周邊商品的收入(預估900多億日元)幾乎全數泡湯。據說這名男爵當時頗捨不得,如果東奧期間疫情好轉,希望能馬上開放觀眾進場,並說出這樣的奧運會豈不是沒有靈魂。現在東奧落幕後,他自己認為日本舉辦的非常成功,選手們的表現給這次的奧運會帶來無與倫比的精神。而且東京都民、日本國民每10人至少有9人透過電視收看奧運比賽。因舉辦奧運會而擴大日本疫情基本上是沒有這回事。

    實情則是奧運期間,不能到現場觀看比賽,多家電視台也一直在播放奧運相關節目,只要打開電視不想看也很難。各國選手及相關人員的確診人數達到400多人,當初入境日本時告知所有人必須採取防疫泡泡措施,不准他們離開選手村,卻被發現有選手外出購物觀光,甚至到六本木喝酒開趴。

    另外,日本國民對日本首相及東京都知事完全聽命IOC的指示也非常不滿。這名男爵居然還想以他的權限另行以特例方式頒發奧林匹克勳章(英語:Olympic Order)中最高等級的金製勳章給他們兩人。真正為了東奧能順利舉辦的工作人員及義工們卻沒有得到獎勵,啊!有確診獎啦。

    投入165億日元預算的東奧開閉幕式為何實際呈現出來的節目效果會這麼寒酸,支離破碎?

    日本知名八卦雜誌「周刊文春」取得1199頁內部文件並公開,有中國網友的部分翻譯+註釋,再經熱心網友轉成繁體版放上PTT。(文長但強烈推薦)
    標題:[爆卦] 2020東奧開幕式是如何崩壞的?

    競技選手們努力奮鬥多年終能在奧運會這個最高規格的舞台表演,值得所有人的鼓勵及讚賞。不過本屆東京奧運會,個人還是很反感。最主要的理由,本來對防疫已經越來越鬆懈的日本人,為了湊奧運的熱鬧,群聚群聚群聚!!

    20210809o05
    抗議東奧及在場外看選手進場參加開幕式的民眾/每日新聞
    20210809o06
    札幌觀看馬拉松的人群/mediba
    20210809o07
    閉幕式的場外觀眾/時事通信社

    2021/08/09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