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標籤: AI

  • 如何收集日本相關大小事

    如何收集日本相關大小事

    常看我的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我主要是介紹日本的大小事,雖說我久居日本,但不是所有日本情事我都能知道,遇到比較不熟悉的主題,我是如何收集日本情報呢?

    藉由介紹我的寫作方式,順帶能明白如何收集日本情報,如果對大家有些許啟發,那就更加理想。

    我的寫作流程大致如下,事前需要先擬定主題再來收集資料素材,依據素材的內容、數據提煉出自己的切入角度就可以開始。

    如何決定主題?

    平時自己就有興趣的題目,這種決定方式最多。
    最近的時事熱點,朋友的建議、疑問等也是很好的主題來源。

    如何收集資料素材?

    因為住在日本,每天習慣收看日本電視台的新聞,除了電視之外YouTube上也可以收看。但是我不確定日本以外地區是否能收看,日本有些線上服務會封鎖海外IP,請自行嘗試。

    這裡介紹的是我比較常看的日本新聞,有直播,也有錄影影片。除了這3個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日本相關頻道。

    20210815w01
    YouTube上的ANNnews/YouTube

    ANNnewsCH

    https://www.youtube.com/user/ANNnewsCH

    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

    https://www.youtube.com/user/FNNnewsCH/

    TBS NEWS

    https://www.youtube.com/user/tbsnewsi/

    綜合新聞APP,下載安裝後請設定國家為日本,否則會以手機的國家設定為準。
    SmartNews

    這2種是新聞素材來源,也是我的主題來源之一。我自己的習慣,在看新聞的同時會帶著問題意識在看。意思是,打開電視新聞頻道不是當背景音樂,一直流過去就算了,但是也沒有特別專注收看,而是張開觸角似的隨意瞄著電視,遇到有感覺的某個片段才會留神注意。

    SmartNews是一款APP,它本身不生產新聞而是收集各家新聞、報導,統整分類後呈現給使用者觀看。類似的APP有Yahoo!News、Google News、Gunosy等。

    喜歡使用SmartNews,看中的是它的主題分類細緻、正確性較高,而且內容不只新聞,同一主題的相關報導也會包含在內。還可以自行決定分類的排列順序,將常看的往前挪,不想看的取消或往後挪。如果時間不多,只要瀏覽一下【トップ(Top)】分類,近期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都列在這裡。

    20210815w02
    SmartNews的主題分類(奧運會)/SmartNews

    SmartNews的缺點,廣告有點多!老實說這點其實不能說是缺點,畢竟使用者是不用付費,運營方採用廣告模式賺錢。另一個不喜歡的點,這個APP推送新聞的方式採用AI推送,雖然這種方式越來越流行,但是個人不愛。 AI會根據使用者的閱覽履歷盡可能推送同類型新聞,造成自己的APP上呈現的都是自己愛看的種類,這樣會讓自己的視野狹窄,就像吃東西偏食,最終營養不均衡。

    如果還沒決定主題,我在翻看SmartNews時,遇到感興趣的報導會隨手保存下來,目前使用的是Evernote,幾乎被我當成剪報保存器。當某一主題的資料收集較多,我會開始有意識地繼續加強收集。

    20210815w03
    SmartNews如何保存剪報/SmartNews

    決定寫作主題之後,我通常是在網路上找相關資料。最常使用的網站是日語版的Wikipedia,應該也有很多朋友有在使用Wikipedia。這裡幫不熟悉的朋友簡單說明,Wikipedia是線上版本的百科全書,由眾多熱心人士自主編寫百科內容,免費供給大眾使用。或許會有人擔心任何人都可以編寫的百科全書,正確率沒問題嗎?根據調查結果,居然比實體書版本的百科全書來得正確。為何會這樣?有幾個原因,實體書的編輯曠日費時,所費不貲,不可能經常改版,有時效性的內容無法及時修改。即使不是時效性內容,如果有突破性考古發現,歷史有可能改寫,實體書也很難馬上修改。

    第二常用的網站是Yahoo!JAPAN(日本最大門戶網站),主要看News,尤其常看讀者留言。這裡的News不是AI推送,是我用來補足SmartNews的缺點。另外,越是有話題性的新聞,底下的讀者留言會越加熱鬧,由此可以知道大部份日本人的想法,也能根據讀者留言的線索找到更多資料。不過要注意一點,會在此留言的日本人似乎偏右翼多一些。自己要學會判斷,不要照單全收。

    以前也會到2ch(日本最大電子佈告欄)看日本人的討論,不過那裡都是匿名投稿,看的很累。大概在2014年2ch的營運方內部拆伙,2016某一方的持有人重新在日本註冊了5ch,2017將2ch的網址轉向5ch。原來的2ch創立人被踢出經營公司!(這段故事也足以改編成連續劇XD)

    找資料當然不能錯過關鍵字搜索,比起Yahoo!JAPAN,我更喜歡用Google搜索。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同樣的關鍵字總覺得Google找出來的資料更接近我要的內容。

    每次寫介紹類文章,通常我的瀏覽器會開出20~30個分頁隨時查詢資料,經常塞爆記憶體。以前有考慮過將所有資料來源一併列出,真的全部列出來發現數量太多(搞得好像寫論文,應該會嚇跑讀者吧XD)

    草稿完成後會放一陣子再校稿,修改內容,補充圖片也是常有的事。對了,決定主題後,通常我會在中文網站稍微查一下是否有相同主題的文章,如果有很多類似文章我就不寫這個主題,除非我的切入角度跟大家不太一樣。當然也有忘了查,直到寫完才發現。:P

    倒不是個人矯情或標新立異,單純覺得現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重複的內容,沒有新意的觀點只是浪費彼此的時間。因此我自己期許文章能給別人帶來幫助,至少也要能拓寬眼界。

    另外有一點很重要,我是帶著預備output的目的去查詢資料,為了不讓自己寫出來的內容誤人子弟,寫作主題我會研讀比較透徹,自己能理解掌握重點後才動筆(其實也沒拿筆,就只是敲敲鍵盤XD)。與其說output,自己在input的比重更多,output的過程很像自己在寫讀書筆記的感覺,這也是我一路能堅持下來的原因吧。:)

    2021/08/15 posted.

    2021/08/16 modified.

  • 解決少子化問題的處方箋之一(AI婚活)

    解決少子化問題的處方箋之一(AI婚活)

    日本的少子化嚴重程度應該是全球排名靠前,日本政府為了解決此問題,傷透了腦筋。據日前的新聞報導,明年度預計投入20億日元預算,補助地方政府推行【AI婚活】,為的是幫助國民盡快找到結婚對象,才好生孩子。

    據說法國、瑞典等國的非婚生子比例超越50%,日本僅有2%多。看的出來,日本的社會風氣還是偏向結婚後再生孩子。

    【婚活(こんかつ)】簡單說,就是為了結婚進行各種活動。以此類推,【就活】=為了就職的各種活動、【終活】=為了身後事的各種活動。【就活】據說是最早出現的詞彙,目前能查到的資料,1995年在產經報紙上出現了就活,之後大概自2010年起,開始流行【O+活】的日語用法,除了剛才提到的3種外,據說還有30來種。有興趣的話,試著猜猜看【離活】是什麼意思。

    AI婚活有效果嗎?可能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看到這裡的朋友們,你們八成也是這麼想的吧。依我對日本的了解,沒有成功案例的話,很難讓日本政府動真格,投入這麼多預算。

    早在2015年即開始AI婚活的愛媛縣,如今已成為其他地方政府,甚至來自外國團體的取經對象。已經實施愛媛模式的AI婚活縣市達到18個之多,多數是留不住年輕人,人口呈現負成長的鄉下縣市。

    日本全國的結婚人數逐年下滑,1972年有110萬對新人,2000年跌到80萬對,2019年進一步下跌到60萬對。而愛媛縣政府主導的結婚支援中心,實施AI婚活之前的6年半期間,結婚455對。實施AI婚活之後約5年半,則有845對新人結婚。雖然結婚支援中心沒有對新人進行更詳細的問卷調查,不確定這些新人有多少比例是藉由AI婚活系統而結婚。但是相對全國的下跌趨勢,其成績可謂出類拔萃。

    再舉個例子,2018年開始AI婚活的埼玉縣,雖然統計時間不長,經由官辦的結婚支援中心結婚的69對新人中有33對是透過AI媒介而成。

    20201220m02
    埼玉縣官辦結婚支援中心官網
    20201220m03
    埼玉縣結婚新人統計分析資料

    AI婚活與傳統的婚姻媒介方式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以往登錄個人資料,常見的有年齡、學歷、年收入、身高等,挑選對象自然也是以這些條件進行選擇。而AI婚活需要再登錄100多項與價值觀相關的問題,AI會分析比對包含價值觀等所有條件,主動推薦人選。人選有可能是自己意料之外的對象,因為AI能避免人類自己的主觀意識。而人類自身很有可能依靠主觀意識去挑選對象,無意識地忽略掉相對抽象的價值觀匹配。

    再者自行選擇的情況,資料庫即使有上千名、上萬名對象可供選擇,但人腦的記憶能力有限,看過數十人之後,大概也忘了先前看過什麼人。且對象太多也容易出現選擇困難症。

    這條新聞播出時,朝日電視女主播,前【乃木坂46】成員的【斎藤ちはる】也有點躍躍欲試AI婚活。

    20201220m04
    朝日新聞主播也有興趣AI婚活/運動報知

    那麼AI婚活的缺點是什麼呢?自己不能挑選匹配對象。雖說AI挑選比自己挑選的匹配度可能更高,但是不可能出現100%符合的對象,比如長相外表不是自己的菜,AI還沒辦法解決這個痛點。再者,人類的情感和人性太過複雜,只憑100多個選項,AI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而且輸入條件時,自己也有可能不確定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AI婚活或許能提高結婚率,只是結婚之後是否願意積極生孩子還是未知數。在日本生養孩子的客觀環境還不容樂觀。比如,與鄰近國家相比,祖父母願意代為照顧小孩的家庭更少,雙薪家庭或經濟狀況不甚理想家庭的育兒問題依然很嚴峻,尙需政府推出更多有效的補助政策。

    解決少子化問題是一場長期戰爭,今日的日本社會問題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國家,借鑒日本經驗不失為一條捷徑。

    2020/12/20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