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月份: 2022 年 2 月

  • 喜歡做加法產品的Made in Japan

    喜歡做加法產品的Made in Japan

    提到Made in Japan向來給人,設計精緻、高品質、 高人氣的印象。不僅在亞洲國家,日本製在國際市場上也是有口皆碑。早期日本進口產品還不多的年代,難得有親朋好友出差或前往日本旅遊,總會拜託他們帶些Made in Japan產品回國。我自己也經常被拜託,礙於人情通常都是免費幫忙,甚至有時還倒貼日幣換匯損失。有時遇到沒有自制力的購買請托,不但想買的東西又多又雜,甚至是某種限定品,久而久之我自己出國都不想讓任何人知道。 XD

    日本人在設計製造產品有個很大特色,喜歡做加法產品。何謂加法,我自身的理解是一項產品每次在更新迭代時會逐步加上更多附加功能或價值。

    舉個例子,1950年代日本人發明了電鍋,當時的構造很簡單,外鍋加水以控制加熱時間,當外鍋的水蒸發殆盡後就停止加熱,而內鍋的米也就煮好了。文字說明如果不容易理解,看看大同電鍋就行,至今仍維持此種機械構造。反觀進行了無數次加法之後的現代日本電鍋,除了最基本的煮飯功能外,已經附加上各種功能設計。隨便找來一台正在日本Amazon上架銷售的象印牌電鍋,看看上面有多少功能。一眼望去,琳瑯滿目,有太多模式供人選擇。依據不同種類的米有各種細微差異的煮飯模式,還可煮出五穀飯、壽司飯、油飯,煮粥也不成問題,保溫方式還細分3階段。

    Made-in-Japan
    象印牌電鍋/Amazon

    電鍋沒有發明前,百姓們只能手動燒飯,且必須時時注意火力大小,費心勞力才能煮好一鍋飯。自東芝推出第一款成功商業化的電鍋,大家爭相購買,不用擔心製造出來的電鍋沒人買,只需盡力生產滿足市面上的購買需求。直到充斥競爭品,市場飽和,生產廠商才需要思考尋找其他突破方式。而日本人一貫以來的得意技藝,改良且增加附加功能的老辦法又重新發揚光大。大家競相開發電鍋的附加功能,塑造出差異化。當年的日本家電大廠都是個中翹楚,不僅能繼續吸引消費者購買,也能提高售價。

    只是,當每家的獨家功能不再是獨家,眾家工廠都能生產後,日本廠家一貫以來的得意加法技藝逐漸不再靈光。東亞各國以降低成本為最大武器,推出更廉價卻能維持相近功能的產品,日本家電大國的地位開始動搖。

    倒不是說做加法產品不好,只是能更深入研究產品特性及用戶特徵來決定開發方向會更好。一定會有適合做加法的產品和不適合的產品。反過來說,有適合做加法的時候,也會有適合做減法的時候。以冰箱來舉例,冰箱最基本的特性,冷藏或冷凍食品。

    針對某些國家的使用特徵做加法,以日本為例,增加製冰塊專用區域,因為日本人習慣喝冰鎮飲料、夏天吃素麵。急凍功能,因為喜愛生吃刺身等生鮮。

    針對某些國家的使用特徵做減法,以中國為例,可以取消製冰塊專用區域,因為中國人喜愛喝熱開水,冰箱內有此功能反倒浪費空間。

    可惜日本某些產品設計還是擺脫不了慣性思維,仍舊認為功能增加越多,即使消費者不使用,也能提高定價。殊不知時代已經不同了,價格上升有很大可能性影響銷量。

    下列的冰箱特色就不禁令人懷疑有否需要做到此地步?廣告訴求是說為了應對微波爐放置在冰箱上面而採用耐熱100℃的頂板。確實有不少日本人會將微波爐放在冰箱上,但孤陋寡聞的我不知道有哪家的微波爐下方會冒出100℃的熱氣。

    20220226 mij02
    耐熱100℃頂板的Sharp冰箱/biccamera.com

    除此之外這台冰箱做了很多加法,讓售價也跟著上去,達到69,800日元。作為對比,找到同樣大小,適合單身人士使用的Iris Ohyama冰箱,這台冰箱體現了減法理念,摒棄多餘功能,專注冷藏及加大冷凍空間,只須38,680日元就能搬回家。

    20220226 mij03
    Iris Ohyama冰箱/biccamera.com

    在我之前的文章曾經介紹過Iris Ohyama這家公司,他們在家電方面很擅長做減法產品。對這家公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按此前往閱讀。(自家網站:日本幕後觀察-將「危機即是轉機」發揮的淋漓盡致的IRIS OHYAMA

    在這裡雖然只舉例了日本家電產品,其實大部份的日本製造業都有這樣的傾向,細心的朋友仔細觀察肯定能找到相似的例子。

    2022/02/26 posted.

  • 「泡湯」

    「泡湯」

    冷颼颼的季節中,滑入熱氣蒸騰的溫泉中,不用多久渾身暖烘烘,讓人身心舒暢。想像一下在露天溫泉,周遭一片白雪皚皚,泡澡的同時還能喝上小酒,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幸福的時刻。

    mixed-bathing
    溫泉 by Jonathan Forage on Unsplash

    日本因地理環境因素,各地盛產溫泉,自古以來既有泡澡的習慣。日本人自然而然從小就習慣在大浴場裸裎相見,即使在自家浴室也喜歡泡澡,大人小孩一起擠在小小的浴缸裡。常看多啦A夢、蠟筆小新的朋友應該曾看過父子兩人在浴室互相搓洗後背的溫馨場景吧。

    外出旅遊如果投宿溫泉旅館或是附帶大浴池的飯店,幾乎人人都會前往大浴池泡澡放鬆筋骨。家中有小孩的家庭,自然由大人帶去一起洗,爸爸帶兒子進「男湯」,媽媽帶女兒進「女湯」。如果是單親家庭,孩子跟家長性別不同,怎麼辦?孩子年紀夠大,可以自己洗浴,自然沒問題。若是孩子還小,那可就傷腦筋。

    20220222bathing02
    女湯&男湯/週刊女性PRIME

    話說大家可以容忍幾歲大左右的孩子進入異性的大浴池呢?我自己是不太在乎歲數問題,可能也是年紀大了,不太重視佛家所說的這具臭皮囊。何況一般人如果沒有特意鍛煉過身材,失去衣服的遮掩,其實並不養眼。毛都還沒長齊的小屁孩更是沒什麼看頭。

    不過龜毛的日本人卻在去年底突然修改了法規,希望相關業者能遵守這樣的規定,小朋友混浴可以,但是年紀下調到7歲以下。據說未修改前是10歲以下,已經有70多年未曾修改。老實說日本的政府機關應該有其他更重要的法律條文需要修改,像這種重要性很低的規定就算了吧。因為絕大多數的小朋友自己都有自覺,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想進異性的澡堂。我家兒子自從上小學後就不太願意跟媽媽進澡堂!反倒是我,經常“苦口婆心”告訴兒子,你這輩子能赤身裸體光明正大地踏進女生澡堂的日子所剩不多了。 XDD

    據一份研究調查,7~12歲小朋友的問卷報告,27%自「6歲」起就會覺得進異性澡堂會害羞,只有4%的人覺得「10歲」過後才會。

    另外多嘴提一下,大人們如果想體驗男女混浴還有機會,請自行上網搜索。混浴習慣在現今日本某些地方依然存在,也請務必遵守當地規定。

    最後說說「湯」這個字,很久以前就被日本人借去使用,當時的意思自然與中文相通。只是借久了,兩邊各取所需,各自發展出最常使用的意思。中文語境大家都明白,主要指喝湯的「湯」。而日語語境下最常指「熱水」,反而少掉了中文「湯」的意思。因為在日本「湯」多數已經由「スープ(soup)」這個英語外來語取代了。

    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在中文語境中不要再使用「泡湯」一詞代替「泡澡」,每每看到台灣的溫泉相關文章出現「泡湯」,尷尬症就會發作。當然也更希望台灣各家溫泉業者不會因爲大家愛用「泡湯」而就此「泡湯」。

    2022/02/22 posted.

  • 在日本將棋與圍棋何者更有人氣?

    在日本將棋與圍棋何者更有人氣?

    前年人氣火爆的美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介紹了西洋棋神童的不平凡經歷,想必也讓觀衆對西洋棋(Chess)更有興趣,至少也知道了一些相關知識。在我已知的有限知識下,可以依靠下棋維持生計的棋類遊戲應該不多,西洋棋之外應該只有圍棋、將棋。前兩者大家都聽過了,知道將棋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20220215shogi01
    日本將棋連盟即將成立百年/日本將棋連盟

    中文母語者應該知道象棋,而將棋類似象棋,只是遊戲的複雜度比象棋更困難。(主流棋類中圍棋是最複雜)所以使用中文稱呼時,有時又被稱為日本象棋,不過因為有日文漢字的緣故,直接使用將棋(しょうぎ;Shogi)的情況也很普遍。

    前幾天,日本的職業將棋棋手藤井聰太奪下第5個將棋大賽的頭銜,打破了同時持有5個頭銜的最年輕記錄(19歲6個月),讓日本媒體集體瘋狂報導了一輪,連帶他在比賽途中享用過的餐點美食或甜點也爆出熱銷。我在這裡用了好個「又」代表這些事跡已經不只發生過一次,多少也能得知這項棋類遊戲在日本的人氣度。

    問題來了,將棋與圍棋並稱日本兩大棋類遊戲,何者更受日本人喜愛呢?答案真不好說!
    試著採用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這個問題。

    • 雙方職業棋手的收入
    • 雙方的群眾人口
    • 雙方規則的難易度
    • 國家補助
    • 新聞熱度

    雙方職業棋手的收入

    將棋職業棋手約200人,圍棋職業棋手約450人。
    將棋最高獎金頭銜是龍王,獲勝者可得到4400萬日元,失敗者1650萬元。將棋比賽有8大頭銜,全部的獎金合計1億2400萬日元。日本國內的圍棋比賽有7大頭銜,合計1億4600萬日元,算起來圍棋小勝。而且,圍棋已經是國際化的棋類,中國及韓國也很流行下圍棋,日本圍棋棋手也可以參加國外的圍棋比賽,這也是圍棋頂尖棋手的獎金及對弈費能超過將棋棋手的原因。

    20220215shogi02
    將棋8大頭銜獎金推估金額/プロ将棋公式戦データまとめ

    將棋基本上只在日本一地有如此盛況,雖然日本將棋連盟也極力想在國際上推廣將棋,現階段看來,任重道遠。雙方的獎金排行榜參考下列表格。

    20220215shogi03
    2021年將棋獎金獲得排行榜/プロ将棋公式戦データまとめ
    20220215shogi04
    2021年圍棋獎金獲得排行榜/日本棋院

    除了比賽獎金外,無論是日本將棋連盟或日本棋院(圍棋組織)都會根據職業棋手的對戰成績另外發放一定的津貼。實力排名在前的棋手們每月津貼在50萬日元以上,最差的也有幾萬日元。實力一般的棋手,年收入大致和一般公司的員工差不多。倒是,職業將棋棋手因為人數較圍棋少,平均收入相對多一些。不過,將棋的對戰成績下降太多會勸退(強制退役),而圍棋不會勸退棋手。

    話說,爭奪頭銜失敗的一方也有獎金可領,每種頭銜的規定不一,大致能達到獲勝者的一半。其實,真正的最大贏家是政府!不管是誰奪得獎金,約莫一半必須要扣稅上繳國庫。

    另外,獎金規模不高的比賽也不少,中後段班的職業棋手也是有機會贏得比賽獎金。此外,還有其他生財管道,例如,指導學生、講解棋局、出書、巡迴演講等(忘了說廣告代言才是最大筆的收入,不過能讓金主看中的對象,屈指可數!)。能成為職業棋手的人基本都可以依靠下棋這項技能維持生計。

    雙方的群眾人口

    依據「休閒活動白皮書2021」的資料,2020年度日本的將棋人口530萬人,比上一年度620萬人減少90萬人。而圍棋人口180萬人,比上一年度230萬人減少50萬人。衰退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疫情影響,選手面對面的對局及各種活動相繼被迫取消。
    這一項目由將棋獲勝。

    雙方規則的難易度

    對於完全不了解這2種棋類規則的人來說,圍棋更容易上手,雙方輪流下子就可以開始遊戲。反觀將棋,一開始必須記住各種棋子的特性及移動規則,否則連遊戲都無法開始,第一步就能難倒初學者。

    不過,上手之後的困難度就反轉了,圍棋難過將棋。下圍棋想進階得學會佈局、圈地、計算勝負。將棋就如同象棋,規則明白後,決定勝負的條件很明確,困死對方的王將即可。

    也是因為以上的理由,才會出現上述白皮書的調查結果,將棋人口多過圍棋人口。

    國家補助

    政府的文化廳每年會撥款給各相關民間組織,日本將棋連盟及日本棋院也在補助對象中,雙方金額也相差無幾。此外,這兩個組織也可以接受外界的捐款,捐款金額可以抵稅,等同變相的國家補助。

    新聞熱度

    先說結論,現階段這一項由將棋勝出。

    資本社會的新聞媒體追求的是收視率,不同時期的群眾收視喜好會讓媒體自行調節報導力度。近幾年將棋界因為出現了天才少年藤井聰太,經由媒體的大量報導又提升了他的人氣度。

    假設以實力成績決定人氣的話,圍棋界的井山裕太才是第一人。他是日本圍棋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七大頭銜的七冠王,也曾與將棋界的羽生善治共同獲得日本國民榮譽賞(此獎可說是一般國民能獲得的最高榮譽,首位得主是王貞治)。比獎金收入,他連續稱霸圍棋獎金排行榜首位整整11年,看目前的趨勢他還能蟬聯好幾年。順帶一提他的獎金合計也比將棋界第一名更高。(不過,中日韓三國的圍棋實力,日本敬陪末座已久。可能也因為如此,自從棋魂漫畫的人氣衰退後一路跌停至今。話說我曾集齊一整套原文版棋魂(ヒカルの碁),現在不知流落到何方。QQ)

    可惜的是人氣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無法這麼輕易地量化比較。不過,現在的社會氛圍常讓圍棋相關人士吃將棋人氣的醋。

    看到這裡可能會讓喜愛象棋的朋友羨慕不已吧。與象棋極其相像的將棋能在日本發展壯大,進而職業化,成為職業選項之一並且有機會誕生出明星棋手。儘管當興趣成為職業後的感覺會有所變化,對於有志此道的人而言,可以一輩子以下棋維生應該也是他們的夢想。

    2022/02/15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