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篇報導不禁勾起久遠的回憶,俗話說年紀越長越容易回味往事,自己也漸漸對此有所感悟。
在現今網路普及的年代,各種快速便捷的通信方式應有盡有,例如日本/台灣等地流行的Line,中國大陸的微信,歐美的WhatsApp。除此之外,E-mail也是非常便利的工具。

回想起自己在日本留學時期尚處於手機不普及的1990年代,想要快速聯絡對方只能依賴傳統的固定電話,但是擁有自己的固定電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當時身為留學生對於未來是否能夠長久待在日本還沒有頭緒,畢業後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就無法更換就業簽證,到時候不回國也不行。再有一件難事,固定電話的申辦費用不便宜,且新規申請耗時甚久。
如果我當時居住在學校宿舍或許校方準備有公用電話,如果是合租房大家合資申辦電話,負擔也能少一些。偏偏當時是一人居住,想要擁有電話就必須自己獨自負擔全部費用。

開頭提到那篇報導才得知,即便現今人手不只一台隨身不離的手機,已經很少利用固定電話,直到現在NTT(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還有提供固定電話供個人申請,費用與申請方法還是同當年一樣。話說,日本的固定電話採用「電話加入權」是一種類似高爾夫會員證的方式。申請者事先支付一筆費用給服務提供方,取得資格後方能使用其服務。加入費約莫7萬日元,模糊的印象中,相當於當年一個月打工收入,對於窮留學生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
有了自己的電話後,跟朋友的聯絡越加密切,意料之外也能幫助提升日語口語能力。話說雖然人已經來到日本,但自己的生活圈子能經常使用日語口語交流的環境仍然不夠充足。日語學校的同學根本不會有日本人,中港台“出身(しゅっしん)”的同學最多,即使有時間聊天,大家幾乎只使用母語。雖然也有韓國同學可互相練習日語,頂多課間休息時間能聊一會,放學後多數人都要趕去打工。我打工的地方是餐廳後廚,周遭雖然只有自己是外國人,一忙起來可沒空閒聊。忙碌的一天結束後回到住處只想倒頭就睡,複習學校的功課真的非常考驗自身的毅力。(註釋:這段話想表達的重點,不是出國就能自然而然學好外語,成人後想學好外語需要自身持續地努力。)
使用日語講電話特別能鍛煉口語能力,畢竟互相之間看不見,無法使用肢體語言輔助,單純只能依賴聲音溝通。如果對方甚有耐心的話會特意使用不同講法嘗試讓自己能更容易聽懂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有日本人朋友最好,沒有的話也可以試著打給“客服”。只要你購買了日本商品或服務,對方大概率有準備客服電話,即便是小公司。商品使用上遇到任何疑難雜症都可以打給客服,對方會盡可能提供幫助解決你的問題。即使你的日語再破爛,“一般情況”對方會有足夠耐心傾聽並且使用更簡易的日語,你只要花費少許電話費就能找到陪聊對象。
「電話加入權」的初期費用昂貴,催生出另類市場「權利轉讓」,有專門的中介業者收購後轉賣給用戶。當初的我是透過朋友介紹,從即將回國的前輩處轉讓獲得加入權,費用雖然跟NTT直接申請一樣,但是自己回國時也一樣轉讓給後輩,最終這筆錢又回到自己的口袋。
2025/10/28 posted.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