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月份: 2021 年 6 月

  • 日本人的第一外語是英語,英語之前呢?

    日本人的第一外語是英語,英語之前呢?

    工業革命勃發讓大英帝國開啟全球征戰步伐。逃離英國的清教徒,在美洲大陸建立美國,直至成為世界霸主。這兩大帝國將他們的母語的影響力散佈到全世界,甚至讓當代的中國改變拼音字母的形狀。所有非英語母語的國家幾乎都將英語默認成第一外語來學習,日本這個國家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在英語強勢崛起之前,日本國曾經的第一外語是什麼,讀者朋友們知道嗎?

    回答“中文”的朋友,你的歷史學的很好哦!(鼓掌)

    沒錯,學習中文(日本稱漢學)曾經是日本所有知識份子必須學習的第一外語,當時的讀書人如果看不懂中文,都不好意思跟朋友吟詩作對。不懂中文,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無法記錄下來。因為古早的日本根本沒有文字,後來還是借用中文字才創造出日語中的假名,顧名思義假名就是假借中文來的文字。

    可惜明末清初以降,中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再不復輝煌。日本人的學習對象自然而然轉移到更加強大的西方國家!

    首先來到日本的葡萄牙、西班牙雖然是那個時代的強者,因種種原因無法讓日本人心向往之。因緣際會下,某個西方國家悄無聲息地進入日本。

    到底是哪個國家?話說從頭,先由閉關鎖國這事談起,相信大家都懂這四個字的意思。不只清朝幹過這事,日本人也幹過。 日本大致在江戶幕府時代初期(十七世紀初)就將西方人趕出日本,並且禁止日本人渡海出國,已經出去一段時間的人視同叛徒,也不准他們回來,敢回來就處死。

    日本閉關鎖國的原因跟宗教有關。早在日本的戰國時代(約1500年)就有西方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傳教之餘也帶貨過來做生意。火繩銃就在那時由葡萄牙人帶入日本,遇到織田信長這個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他購入了大量火炮武器,實際運用在戰場,屢戰屢勝幾乎快要統一全日本。如果不是因為本能寺事件,日本的歷史將就此改變。到了戰國後期,甚至出現大名(大名類似中國的諸侯)受洗成為天主教徒,被稱為吉利支丹大名(キリシタン葡萄牙語的天主教徒)。他們的信仰是否虔誠不好說,但是藉此能更順利地買到西方火炮彈藥卻是事實。

    當戰爭結束,進入和平的江戶幕府時代,當權者不再需要購買武器,重視的是政權穩定。而天主教義跟日本本土神道、佛教不同,鼓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江戶時代還處在封建社會,士農工商階層固化,大家要是都平等那就亂套了。由豐臣秀吉開始禁止西方人傳教,江戶幕府開啟後也數次頒布禁教令,大致到了1639年禁止葡萄牙船再來到日本,基本上此時的西方傳教士在日本已經銷聲匿跡。不過,儘管如此日本人很聰明地留了後門,在長崎的“出島”留下中國及荷蘭兩國的商館。跟中國有商貿往來不難理解,為何會允許荷蘭也可以留下來做生意呢?

    20210617N01
    長崎の出島(約4000坪)/山川 詳説日本史図録/世界の歴史まっぷ
    20210617N02
    嚴格限制進出的出島(人工島)/教科書調査隊

    原因在於荷蘭雖然也屬於基督教國家,卻是信奉相對教義沒那麼嚴格的新教。而且荷蘭人更重視商業,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是由荷蘭人設立,為了貿易利益向江戶幕府保證不傳教不發展信徒。不像葡萄牙、西班牙是信奉教義嚴格的天主教會(又稱羅馬天主教)。江戶幕府也需要有管道獲取西方世界的最新訊息,因此雙方一拍即合,由荷蘭擔任這個角色。原本荷蘭人船長寫就的航海日誌,逐漸增加內容變成“荷蘭風說書”(風說書即情報書刊。此外也有唐船風說書。),每年由荷蘭商館長轉交提供給江戶幕府,此措施持續了200多年(1641‐1859)。據說,美國人佩里欲駕駛黑船前來日本一事,在他抵達前一年已經被記載在荷蘭風說書,送達幕府。

    與荷蘭人的溝通,包括翻譯“荷蘭風說書”還有透過荷蘭人帶來西洋書籍都是為了了解西方世界的各種知識,為此必須準備大量懂荷蘭語的人才。日本學者就在幕府將軍的命令下開始學習荷蘭語,成為這些人的第一外語,自此日本開始編輯日荷辭典,並開始翻譯西方傳來的醫書、天文、物理、化學、測繪等科學技術書籍。這些學問又被稱為“蘭學”(不是難學XD),到了後期增加了其他西方國家的學問,改稱“洋學”。

    日本首部翻譯自荷蘭語的人體解剖醫學書籍《解體新書》(原著德國醫生J. Kulmus)於1774年經杉田玄白出版,後續由於杉田的荷蘭語造詣不足,不解之處尙多。因此他命弟子大槻玄澤全面重新考察該書所有譯名,修訂了原書中的錯誤及不足之處後,於1826年重新出版了《重訂解體新書》。如今中文、日語的許多解剖學標準用語,例如,「神經」、「軟骨」、「動脈」、「處女膜」等人體器官的名稱都出自本書,可見其重要性。

    20210617N03
    《解體新書》複製本/Wikipedia

    杉田玄白出生自醫生世家,自小學習家傳醫術,又師從御醫西玄哲,也精通漢學。1752年成為小浜藩主(位於福井縣)的御醫,5年後來到江戶的日本橋自行開業,也是在這一年開始與精通蘭學的朋友來往。

    1771年杉田與同伴一起參觀死刑犯的人體解剖,親眼見證了西洋人體解剖醫書的正確性,興起翻譯荷蘭語醫書的念頭。由於他自己不精通荷蘭語,請好友翻譯,他再校稿,不過他們的工作備極辛苦,因為當時的日本還沒有相對應的日語詞彙。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時的翻譯工作簡直像是搭乘沒有配備船槳船舵的船,孤零零地被拋到大海,跟破解密碼沒有兩樣,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日本雖然與清朝一樣也在閉關鎖國,等到1854年美國人佩里開著黑船強迫日本開國為止,日本知識份子對於西方科技並不陌生,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見識幫助日本快速發展現代化,成功進行明治維新。

    當日本決定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艦隊,荷蘭政府為了與其他西方國家競爭,博取日本的好感,1855年由荷蘭國王威廉三世贈送給日本第一艘蒸汽戰艦「觀光丸」。名字由來,取自中國易經「國之」,據說現在常用的旅遊觀光的觀光是自此之後才有這個意思。

    20210617N04
    停在橫濱港的觀光丸(荷蘭船廠特製復原船)/Wikipedia

    現今已經變成日語的外來語,雖然多數來自英語,但有些其實來自荷蘭語。

    • オルゴール=orgel=音樂盒
    • カバン=kabas=包包
    • コック=kok=廚師
    • ゴム=gom=橡膠
    • コルク=kurk=軟木塞
    • シロップ=siroop=糖漿
    • ピンセット=pincet=鑷子
    • メス=mes=手術刀
    • ランドセル=ransel=日本小學生的書包

    因為英語、荷蘭語、德語同屬於印歐語系的西日耳曼語支,彼此的詞彙原本就很相像,所以很多人以為是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其實有一部份是荷蘭語,比英語更早就傳入日本成為日語。

    例如,固定用石膏的日語ギプス,可能很多人認為來自英語gypsum,如果知道來自荷蘭語gips會更容易理解日語為什麼會寫成ギプス。(我自己也是寫這篇才知道這個字來自荷蘭語XD)

    拿出日本萬元鈔票就可看到「福澤諭吉」,他是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開辦慶應義塾大學),也是蘭學學者。1859年他來到因為「日美修好通商條約」而新近成為外國人居住地的橫濱,原本想試試辛苦學會的荷蘭語在這裡是否能跟外國人溝通交流。結果發現滿大街的廣告標語他居然看不懂,不禁感嘆荷蘭語的時代已經過去。(註:日本財務省預計2024年讓福澤他們退位,改成澀澤榮一等人。)

    曾經的日本第一外語「荷蘭語」大致維持了200餘年,終於在英語的全球化大勢下失去了他的地位。

    2021/06/17 posted.

  • 日本人喜歡韓流但不喜歡韓國

    日本人喜歡韓流但不喜歡韓國

    前言:寫作目的?
    日韓關係的歷史糾葛
    難產的《日韓基本條約》
    韓流興起
    《漫畫嫌韓流》人氣
    日韓關係再起風波
    番外篇之一
    番外篇之二
    結語

    前言

    日韓關係的歷史糾葛在外人看來撲朔迷離,同樣是標榜民主自由的國家,也都有美軍駐扎,兩國地理距離非常近。為何前一陣子日韓會發生貿易戰?身為第三者的我原本的初衷只是好奇之餘,在翻找資料的同時,順帶將前因後果記錄下來,稍加整理提供給大家參考。參考資料來源主要以日方為主(意思是多少會比較偏向日本),中、韓方資料輔助參考。

    20210610jk01
    韓國“VS”日本/蒼竹ヌーDX

    日韓關係的歷史糾葛

    學習過日語的人再來學習韓語會如有神助,反過來亦如是。最明顯的體會,語言順序基本一致,也都使用助詞將句子連結起來,如中文說,我吃飯,日韓都說,我飯吃。也同樣在古時候受到中華文化影響,引進了很多漢語詞彙,現今仍然保留很多詞彙在三地都可通用。只可惜現在的韓國不喜歡用漢字,否則大家坐下來筆談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溝通。

    日語韓語會如此相像的原因,我查了很多資料也找不到明確的答案。有一種說法,日韓兩國肯定有共同的祖先,而且是有話語權的強勢部落,他們掌控了語言制定權,才能讓兩地的語言結構如此相似。日本自江戶時期既有學者提出日本、朝鮮有共同祖先的論調。19世紀末,星野恒提出「日鮮同祖論」,認為日本神話中的【素戔嗚尊(スサノオ)】是新羅之主,日本與朝鮮原本是同一國家,為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提供了理論基礎。
    註:本文裡的朝鮮指分裂成南韓(大韓民國)、北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前的朝鮮王朝。

    當時的朝鮮國力衰微,即使有小規模的反抗,也難以抵抗日軍的侵略,1910年正式被日本吞併殖民。直到1945年日本本土被美國丟了2顆原子彈,宣佈無條件投降,朝鮮才脫離日本的掌控。除了這段經歷,更往前的歷史中,日本也有數次侵略朝鮮的記錄,因此可以說朝鮮人自古即對日本怨念深重。二戰結束後因為受苦受難多年,要求日本賠償,卻因朝鮮不屬於同盟國一員的戰勝國(因為二戰期間朝鮮隸屬日本替日軍攻打同盟國),英美等國不讓朝鮮在1951年的《對日和平條約(通稱:舊金山和約)》簽字(還有一點,此時南北韓正打的火熱,由誰代表無法定案)。後來,在美國的強勢介入下,日本與朝鮮半島的代表韓國反復談判糾纏多年直到1965年雙方才簽署了《日韓基本條約》正式建立邦交,此時距離二戰結束已過去了20年。

    難產的《日韓基本條約》

    《日韓基本條約》包含一系列相關條約,對日韓的關係發展變化相當重要,會稍微花點篇幅介紹。

    1950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幫助韓國反擊北朝鮮,為了就近補給武器彈藥等戰略物質,選中日本當生產基地,並計劃將日本當作防堵共產主義擴散的前沿防衛線。因為北朝鮮獲得蘇聯的支持正欲統一朝鮮半島,此時美國為了不讓韓國被擊潰,希望韓日兩國盡快回復邦交共同對抗共產主義,1951年開始斡旋主導了韓日談判。雙方主要爭論的重點是賠償問題,歷經多輪談判一直沒有共識。韓方認為自己是戰勝國,要求日本支付戰爭賠償。日方認為根本沒跟韓國交戰,而且韓國政府也沒有統治佔有整個朝鮮半島,如今已接收了日本遺留在韓國的所有資產(日本自行估價約53億美元;GHQ估價約52.5億美元),沒有資格再來要求戰爭賠償。

    1952年1月18日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趕在「麥克阿瑟線」失效前,宣稱為了宣示海洋主權範圍及保衛當地的水產物,單方面在中日韓三國之間的東海及日本海公海海域上劃定這條界線,並禁止外籍漁船闖入。韓國單方面稱這條線為「和平線」(평화선),而日本方面,則依照訂立界線者而稱之為「李承晚線」。直到1965年6月22日雙方締結《日韓基本條約》,自然取消和平線為止,有2791名日本漁民被捕,233隻船被扣留,當中導致5人死亡。而且在李承晚線以內的獨島(日方稱呼竹島)仍然被韓國實質管治。

    20210610jk02
    李承晩線/日本外務省

    美國看日韓雙方談判多年一直沒有進展,自己浮出檯面強勢主導,終於在1965年6月22日締結條約,日韓兩國互設大使館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10年8月22日以前由大日本帝國和大韓帝國(朝鮮王朝末任國王改的國號,廣義上是朝鮮王朝歷史部分)簽訂的所有條約無效。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其中3億美元為無償贈與,2億美元為有償長期貸款;另外有3億美元的民間借貸(當時1美元=約360日元,韓國的國家預算約3.5億美元/年)。2005年1月,韓國政府解密外交文件披露,1965年日本政府曾向韓國政府提議由日本政府直接向死者遺族支付款項,但被韓國政府拒絕,韓國政府要求由他們分發,韓國政府從日本收到合計8億美元款項後只給死者遺族約1611萬美元,只佔8億美元的2%,其餘的被挪用去建設道路、水壩等基礎設施。除日本的金援外,韓國也在越南戰爭期間派兵協助美國,美國作為回報給所有韓國官軍支付酬勞(等同美國的僱傭兵),並給與韓國軍事支持,據估美國的這些援助合計超過10億美元,有了這些錢韓國才有資本創造出「漢江奇跡」。

    由於是在美國主導下進行的談判,朝鮮半島的代表自然是韓國,導致北朝鮮不承認這項條約,至今與日本仍未解除戰爭狀態,自然也未與日本建交。北朝鮮官方在罵美國帝國主義通常會連帶罵日本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最討厭日本的國家可能是北朝鮮。

    《日韓基本條約》締結之際,雙方國內都發生激烈的民眾反對運動。日本民眾的反對運動由社會黨及日本共產黨帶頭,聚集10萬人包圍國會,他們認為當時的韓國總統朴正熙採用軍事政變上台,沒資格代表整個朝鮮半島,應該跟北朝鮮建交才對。儘管如此,執政的自民黨聯合民社黨強行通過批准簽署條約。韓國國內的反對運動訴求,認為朴正熙對日本是屈辱性讓步,罵他是賣國奴。最終朴正熙發佈戒嚴令鎮壓了反對運動。

    日韓雙方都為了能夠簽署條約,將爭議巨大的議題暫時擱置或模糊記載,例如獨島(竹島)歸屬問題、強制征召工人的賠償問題、慰安婦賠償問題等。這些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加上有可能某方政府故意隱瞞真相不告知自家國民,讓國民自己提起訴訟,導致日後雙方為此屢起紛爭。

    獨島(竹島)歸屬問題請參考日本外務省的說明,有各國語言的圖文說明,包含中文版。
    https://www.hk.emb-japan.go.jp/chi/territory/takeshima/index.html

    強制征召工人的賠償問題、慰安婦賠償問題,以日方立場來說,《日韓基本條約》簽署後,日方已支付巨款賠償完畢,條約中也規定雙方放棄賠償請求權。但是,韓國政府收錢後卻不認帳,不告知自家國民真相,錢也沒完全發放下去而是挪作他用。

    韓流興起

    1965年在吵吵鬧鬧中總算簽署了《日韓基本條約》,時間快轉到1970年代後半,韓國歌手李成愛因演唱日語版韓國演歌(韓語트로트,流行於朝鮮半島的傳統流行音樂,因為曲風非常類似演歌,在日本被叫做韓國演歌)而成為韓國建國後第一位在日本成名的歌手。後續的金蓮子、桂銀淑也在日本獲得一定人氣。

    題外話,關於韓國演歌的起源,兩國見解不同,韓國人認為早在被日本吞併之前就已出現。日本人認為是近代殖民韓國之時傳入韓國。

    註:有意深入了解트로트可參考此網頁,裡面有歷代的트로트歌曲介紹(有YouTube影片,音樂外行的我覺得確實很像演歌。)
    https://ticketjam.jp/magazine/music/korean/21429

    1998年韓國主辦韓城奧運(此時中文稱呼還沒改成首爾),2002年日韓聯合主辦世界杯足球賽,日本人越來越關注韓國。2003年韓劇《冬季戀歌》在NHK BS2台首次播放,隔年2004年在地上波電視台多次重播,吸粉了大批日本師奶,日本正式開啟韓流風潮。主演的裴勇浚在日本創造出專屬名詞「ヨン様(勇樣)」成為日本師奶殺手,日本人對他的瘋狂程度可說直逼成龍。2005年《大長今》在NHK上映,原本以日本師奶為主要粉絲的韓流也擴散到日本中年大叔,日本的柏青哥大廠也趁勢推出大長今聯動柏青哥機台。當時的日本鳩山首相夫人也屢次私下邀請她最愛的韓星李瑞鎮到首相官邸聊天,也因此事在國會遭到議員質疑。

    這波韓流不只使韓劇在日本大流行,歌手BoA(寶兒)、東方神起也在日本掀起熱潮,幾乎每年都有韓國歌手登上日本最有代表性音樂節目的年末「紅白歌合戰」。(插播,台灣出身歌手曾上過紅白歌合戰只有歐陽菲菲、翁倩玉、鄧麗君、徐若瑄、周子瑜,人數上遠遠比不上韓國歌手,而且嚴格來說周子瑜屬於韓團TWICE成員。)

    前往韓國旅遊,購買韓國商品,學習韓語也在這波熱潮達到高點。不過在日本的韓流人氣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有過跌宕起伏的高低潮。2012年8月10日李明博成為第一個登上有領土爭議的獨島(日語:竹島)的韓國總統,4天後他又發表演說,「如果日本國王(指天皇)想來韓國,必須下跪謝罪才行」,將天皇貶級成國王,又要求必須下跪,這一連串行為觸怒了日本國民的感情。數日後,韓國媒體偷偷修改韓國網上的新聞,將【下跪】字眼去掉,但是凡走過必留痕跡,有人備份下來了,目前還可以在日語版Wikipedia查到。也是在這一年年末沒有韓國歌手出現在紅白歌合戰舞台上,一年前還有3組韓國歌手且該年度人氣也不差,導致雙方輿論又在爭吵是否因為總統發言問題故意抵制韓國歌手。

    在日本出場機會減少的韓國藝人歌手,遇上中韓關係改善,開始成批前往中國大陸進行表演演唱。只是好景不長,因為韓國的2016年薩德事件被中國抵制,當時如火中天的韓流一夕之間冰凍,中國官方雖然沒有明確公告限韓令,中國的旅行社卻不再出售韓國旅遊產品,與韓國相關的演藝活動也幾乎全數凍結,韓流變成寒流。

    韓國本地市場不夠大,基本上屬於出口導向國家,即使娛樂產業也不例外。中國的限韓令讓韓國娛樂圈不得不再次將眼光瞄向日本,恰好日本的音樂界處於低迷期,在韓國選秀節目出道的TWICE於2017年正式在日本展開活動,還有BTS男團等K-POP在日本的年輕世代開始流行。不只是音樂,模仿韓國偶像的化妝也帶動韓國化妝品的熱銷,可吃到韓國美食的韓國街(指新大久保)又迎來人潮。即使中高年世代在政治、經濟方面討厭韓國,也不影響日本年輕人對韓國的喜愛。

    20210610jk03
    教導如何模仿韓星化妝的雜誌/「エスカワイイ!」2019年秋号から

    2020年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在日本公開上映,收穫47.4億日元票房,改寫了在日本的最高營收記錄。韓劇《愛的迫降》《梨泰院Class》也大受歡迎,讓「第四次韓流ブーム(第四波韓流)」這個詞彙入圍該年度的流行語大賞。(註:流行語大賞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分上下集,裡面提到有那4波韓流。)

    《漫畫嫌韓流》人氣

    在第一波韓流興起不到2年時間,2005年日本出版了一本漫畫家山野車輪的漫畫作品《漫畫嫌韓流》,考慮到這本漫畫曾經被很多家出版社拒絕出版,創作漫畫也需要時間,可推知漫畫作者很有可能在韓流興起之際就開始創作。決定了出版社之後,據說原本打算在各大報紙刊登廣告卻被拒絕。(事後有2家報社發表聲明,根本沒來刊登廣告,哪來的拒絕。)不過,漫畫出版後很快地登上亞馬遜暢銷書榜第1名,接下來大概每年出1本系列漫畫,一共出版5本。據出版社發表的銷售數字表明累積至今已經超越1百萬冊,為什麼能賣這麼好?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以嫌韓為主題的成年人漫畫。在日本書籍能賣出10萬冊已經算是人氣作品,由此也可側面得知日本人的喜好。

    不肯服輸的韓國人也在隔年出版《嫌日流》意圖對抗,意料之外居然有日本出版社出版了日語版,日本讀者出於好奇心理,應該有不少人購買,不過讀者的反應,我想大家也能推想出結果。倒是有一名日本讀者竟然給了滿分5顆星,她的觀點非常有意思。她說,她有一名氣質美女同事超喜歡韓國打算去旅遊。她擔心同事萬一在韓國遭遇意外怎麼辦,所以借給她4本嫌韓流,同事看過後,覺得只是一小部份人太誇大而已。後來她改借《嫌日流》給她看,馬上取消韓國旅遊計劃!美女同事說,韓國人的反日太可怕了……

    20210610jk04
    《嫌日流》/amazon.jp

    日韓關係再起風波

    在第四波韓流到來之前,日韓雙方的關係其實不太良好,2018年10月30日,韓國最高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要求日本企業日本製鐵(數次改名後的最新名字)應向原告的日帝時期征用工人4人支付賠償金1億韓元/人(約333萬台幣),如不支付可扣押日本企業在韓國的資產。此判決一出,韓國境內各地紛紛提出賠償訴訟,被告日本企業超過70家。日本政府的反應則是,1965年簽署條約,當時已支付賠償金給韓國政府,如果個人要求賠償也應該向韓國政府要求。如今日本企業當然不肯支付,但是不付的話,在韓國當地的日企資產會被扣押。

    同年年底發生日韓雷達鎖定爭議,日方控訴韓國軍艦在日本專屬經濟區海域啟用射控雷達照射日本海上巡邏機,日本飛行員在事發當時用無線電要求韓國軍艦回應卻沒有任何反應。事後,韓國海軍原先聲稱「我們使用了射控雷達是事實,但我們絕無瞄準日本海上巡邏機的意圖」。沒兩日,韓國政府改口說「雷達照射的事實並不存在」。日方後續在YouTube上公佈了海上巡邏飛機上所拍攝的影片,證明確實在數分鐘內多次遭受射控雷達照射。隔年1月,韓國國防部宣稱,該事件是日本軍機對韓國軍艦進行「低空威嚇飛行」,而且韓方主張事發地點位於韓國專屬經濟區海域。為了釐清真相,日方提出比對雙方掌握的射控雷達的周波數是否一致即可得知真相,但韓方不肯答應。到現在2年多了,這事就卡在這裡毫無進展,韓國的態度一直是不管不顧不道歉(簡稱:擺爛)。

    註:射控雷達鎖定代表,鎖定後隨時可以發射飛彈,距離近的話飛機根本閃避不了!

    對韓國的報復很快到來,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突然宣佈,將對韓國祭出科技業會用到的三種化學原料出口管制措施。後續再將韓國由可信賴的貿易夥伴名單(又稱白名單)中移除,意味著韓國不再享有寬鬆的出口規則。韓國政府隨即宣佈也將日本移出韓國的出口白名單,不久又決定不再續簽《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英語縮寫GSOMIA)》。韓國民間舉行示威抗議活動,呼籲抵制日貨,赴日韓國旅客也大幅減少。不過,在美國介入調停之後,卻在日本無實質讓步情況下,韓國政府續簽了GSOMIA。而據日本媒體統計,支持日本政府對韓國進行出口管制的民眾佔七成,超過六成表示不著急改善日韓關係。

    近期東京奧運看起來似乎有要舉辦的模樣,已經有國外選手來到日本進行練習。只是韓國的前首相卻在最近發表言論,要求日本刪除刊登在東奧主辦單位官網的日本地圖上的獨島(竹島)標示,日本官方回覆這是我國領土的一部份,不刪(但是有將竹島的面積弄的很小)。準備參選下屆韓國總統的韓國政客們揚言,如果不刪除我們將抵制東京奧運,不派選手參賽。而日本民眾也明白這些政客是為了勝選造勢,又在炒作反日議題,反而非常期待韓國政府能說到做到,最好不要派人前來。(北朝鮮以疫情問題,早在今年4月已宣佈不參加東奧。)

    番外篇之一

    在我上一篇文章中曾提過【在日朝鮮人】這個族群,這裡大致介紹一下。

    在日朝鮮人,泛指在日本定居的北朝鮮或韓國國籍人士。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半島時,有許多朝鮮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渡海來到日本本土(又稱內地)。同樣作為日本臣民,內地朝鮮人與半島朝鮮人待遇不盡相同,內地朝鮮人擁有地方級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半島朝鮮人則無。

    日本無條件投降,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包含朝鮮半島,所有朝鮮人則失去日本國籍。當時,日本本土已經定居了200萬朝鮮人,其中約140萬人回到朝鮮半島,餘下仍然留在日本。1948年朝鮮半島上分別成立兩個政權,仍留在日本的朝鮮人因為喪失了日本國籍,被迫必須選擇加入韓國或是朝鮮國籍。在日本大致到了日韓基本條約簽署後才比較普及改稱呼在日韓國人及在日朝鮮人(因為日本不承認北朝鮮為國家,所以自願成為在日朝鮮人會被歸類為無國籍,因此多數人加入韓國籍。)

    不只日帝時代遷來許多在日朝鮮人,韓戰期間為了躲避戰亂不少人偷渡到日本,但是會來到內地的朝鮮人通常是朝鮮半島的中下階層,生活困難才會冒險渡海來到陌生環境,加上母語不同,生活習慣差異等,在日本普遍遭受歧視。為了能團結保護同胞,在日韓國人成立在日本大韓民國民團(簡稱:民團);在日朝鮮人成立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簡稱:朝鮮總聯)。由於北朝鮮在日本沒有大使館,朝鮮總聯取代部份大使館功能,且由他們設立朝鮮民族學校,在日本有98所,包含幼稚園到大學。但是日本政府雖然允許他們設立學校,卻因所教導的內容偏向北朝鮮的洗腦教育,不列入教育補助對象。入學學生必須繳納學費,不似一般日本學校可免除學費。民團也有在日本開辦韓國學校,不過只有6所,其中4所遵守日本規定,有獲得補助,非韓國籍的日本人學生也可入學。

    在日朝鮮人能從事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建築工地等俗稱3K(累、髒、危險)的工作,自行開店也多是餐飲業、土木業、柏青哥店、演藝圈。餐飲業中又以燒肉店最多,據統計,極盛時期全日本的燒肉店有六成是在日朝鮮人所開的。也有不少人加入日本黑道,參與各種暴力事件。演藝圈中有不少名人是在日朝鮮人或是其後代,列舉一些華人可能比較熟悉的藝人,演唱「YOUNG MAN (Y.M.C.A.)」的西城秀樹(韓国名:李龍雄);演員豊川悦司,20歲要出國時家人給他韓國護照才知道自己是在日韓国人3世;歌手早安少女組的藤本美貴,在日韓國人3世。

    番外篇之二

    韓國“致敬”日本

    放一些比較圖,不用文字說明,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意思。據說有些韓國人一直以為這些是他們原創……難怪日本網民經常氣噗噗!

    20210610jk05
    韓國“致敬”日本/蒼竹ヌーDX
    20210610jk06
    韓國“致敬”日本/蒼竹ヌーDX
    20210610jk07
    韓國“致敬”日本/蒼竹ヌーDX
    20210610jk08
    韓國“致敬”日本/蒼竹ヌーDX
    20210610jk09
    營運5天就收掉的韓国Tennineの「鬼殺の剣(原題:귀살의검、グィサルの剣)」/GAME watch

    結語

    其實我個人蠻同情韓國(包含北朝鮮)這個國家。一個被中、俄、日三個大國圍住的小國家,自家又被迫分裂成2個政權。領土內的天然資源不豐富,境內又多丘陵,很多物品必須仰賴進口才行。二戰後好不容易獨立了,沒幾年韓戰爆發,打完仗兩個政權都是一窮二白。既要想辦法生存下去,又要隨時提防隔壁政權再打過來(雙方至今還沒簽署停戰協議)。韓國現在能成為已開發國家,北朝鮮能窮兵黷武持續研發核武而不垮臺,他們彼此都很不容易。

    漢江奇跡讓一個貧困小國成長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2020年資料),經濟發展起來後,韓國影視、K-POP、線上遊戲等娛樂文化產品也大舉出口,加上韓國政府推波助瀾鼓吹韓民族優越主義,讓民族自信心跟著膨脹。長期以日本為假想敵,努力追趕,如今在某些領域已反超日本,如半導體、電子、造船等。一輩子待在半島上,不曾出國的韓國人更加相信自己的國家最優秀,歷史最悠久,很多事物都是自家先祖發明創造。

    作為被追趕對象的日本人很容易對韓國生出心理不平衡感,曾經的貧困弱小殖民地,如今卻已在某些方面凌駕自己(不管是憑真本事或抄襲),尤其以日本中高年社會人士的感受最深,因為他們經歷過日本經濟最高峰的年代。

    而日本年輕世代自出生、成長、就業都生活在經濟長久低迷的平成年代(近30年),對物資生活沒有強烈的慾望,也缺少奮鬥拼搏的動力,只圖穩定的生活。不買房子、車子、貴重物品,只想吃美食、追劇、追流行、追求自己的喜好,他們是哈韓的主力大軍,尤其是日本年輕女性。等到他們成長為日本社會的主流,或許日韓關係能迎來改善的一天。

    2021/06/10 posted.

  • 韓式日式烤肉有什麼區別?

    韓式日式烤肉有什麼區別?

    前天週日,不冷不熱,是個適合出門逛街散步的晴朗好天氣。難得一家人一起出門,太座大人提議去韓國街吃韓國烤肉。

    20210601w01
    日本的韓國街景
    20210601w02
    日本的韓國街景

    至今我寫過的美食好像都是日系料理。這次寫寫在日本的韓國烤肉。店名很好記【藁火(わらび)】意思是燃燒乾稻草升起的火,據店家說是日本首創用稻草燒烤牛肉、豬肉的韓國烤肉店。

    20210601w03
    韓國烤肉店【藁火(わらび)】
    20210601w04
    【藁火(わらび)】的姐妹店(同一棟樓)

    幸好我們到的早,不到12點,稍微等一下就能進去。一進門的左側就能看到使用稻草的火爐,其實烤肉主要還是使用木炭,端上桌之前才用稻草燒一下,隱約能聞到稻草香。這種做法很像日本傳統料理【稻草火烤鰹魚(カツオの藁焼き)】的做法。

    20210601w05
    韓式炸雞、炸南瓜

    在等待主菜上桌之前,先到沙拉吧拿些小吃,沙拉吧不單只有沙拉,還有韓式炸雞及各種韓國小菜。飲料有三種口味的水果水,也有清爽甘鮮的海帶湯。

    主菜上場,非常有份量的兩大塊帶骨牛五花跟豬五花肉!!

    20210601w06
    兩大塊帶骨牛五花跟豬五花肉!

    韓國烤肉的一大特色,店員會幫客人烤肉,將肉分剪成適合入口的大小。

    20210601w07
    分剪中
    20210601w08
    烤好了可以吃啦!

    兩種肉都醃的很入味,不用蘸醬就很有味道。即使如此還是給了很多蘸醬,韓式烤肉醬肯定有,其他還有山葵、岩鹽、辣蔥絲、韓式泡菜……

    芝麻葉、萵苣葉包起來,一口塞進嘴裡,幸福感油然而生啊!!

    20210601w09
    芝麻葉
    20210601w10
    萵苣葉
    20210601w11
    各種蘸醬
    20210601w12
    各種韓國小菜

    有人說,日式燒肉的起源來自韓國,言之鑿鑿的說法是日本人以前不吃豬牛內臟,二戰之後才普及。在此之前日本料理中沒有直接將肉放在火上烤的料理,頂多是用鐵鍋”煮”【牛鍋(ぎゅうなべ)】【壽喜燒(すき焼き)】。

    日本人可能不服氣,做出種種考據,目前日本的主流說法,原始人時代,不管是什麼地方的人類學會用火之後,必然會將獸肉放在火上烤。(潛台詞,烤肉根本不是韓國人發明的XD)後來佛教傳入日本,多數信奉佛教的歷代天皇因教義禁止殺生,官方頒布禁止殺生令,不能屠殺牛羊犬猴雞等五畜,貴族們也就沒有肉吃(天皇看得到的地方)。不過私底下,平民們是有什麼食材就吃什麼。時間來到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第5代將軍德川綱吉制定更嚴格的生物保護令,保護的對象不僅禁止遺棄兒童,還及於狗、貓、鳥、魚類、貝類、甚至是蚊子等昆蟲,有「天下的惡法」之稱。德川綱吉也因此被稱為狗將軍。

    直到明治政府上台後,導入西方各種事物,也包括肉食文化,才逐步解禁吃肉。一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各種物資緊缺,糧食不足,原本豬牛內臟是丟棄不吃或做成飼料,此時由“在日朝鮮人”(當時還沒爆發韓戰,都是稱呼朝鮮)要來這些內臟,做成料理提供給食客自行用小火爐燒烤。當時除了【內臟燒烤(ホルモン焼き;horumon yaki)】這種叫法,有段時期也被叫做【朝鮮燒肉】(現在不這麼叫了)。也因為這個原因,日語中很多燒肉的相關詞語都來自朝鮮語,常見的カルビ(갈비;肋骨肉;五花肉),ユッケ(육회;生牛肉),サンチュ(상추;萵苣葉;生菜)。

    在日本,日式燒肉跟韓式烤肉看起來很像,其實還是有區別。

    日式燒肉

    • 自己動手燒烤。
    • 基本以牛肉為主,各種肉品種類相較更多。
    • 肉品多數不醃漬,烤好再沾醬吃。
    • 不用菜葉包肉吃。

    韓式烤肉

    • 幾乎都是店員幫忙燒烤。(我有遇過不幫忙烤的,可能是中國人開的韓國烤肉店,店員都是中國人…)
    • 基本上以豬肉為主,肉品種類相對較少。
    • 肉品多數事先醃漬過。
    • 常用芝麻葉、萵苣葉包肉吃。

    其實我倒是覺得日本燒肉是不是源自韓國烤肉,根本不是重點。就像日本拉麵源自中國,但是在日本已經脫胎換骨,進化到另一種層次。現今在世界上Ramen已經成為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因此不管是叫【燒肉(やきにく;yakiniku)】或韓國烤肉(고기구이;gogigui),雙方已經有各自的進化道路,只要能持續發展出更好吃的料理就行!

    註:日語的【燒(やく)】就是燒、烤等很多意思,因為同是漢字,我就直接拿來用,正確的中文應該講「日式烤肉」。

    註:“在日朝鮮人”泛指在日本定居的北朝鮮或南韓國籍人士。

    2021/06/01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