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My生活

  • 憶日本打工一二事

    憶日本打工一二事

    或許年紀漸長,越來越喜歡回憶往事,不管好的或壞的。昨晚睡夢中,回憶起曾經在日本讀書課後“打工”(勤工儉學)的點點滴滴。

    當年正處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不久的年代,外國人在日本打工不如現今這麼多,尤其現在的東京,各種服務業多半能瞧見外國人員工正在辛勤工作的身影。

    part-time
    居酒屋示意圖/Google map

    雖然經濟泡沫已經破滅,但是一般平民百姓仍然能維持當時世界第二,亞洲最強的經濟生活水準。我打工的店家位於銀座,屬於個人經營的小型居酒屋。平常日子附近的上班族下班後都會來店裡小酌一杯後再回家,工作整整2年來沒看過生意不好的一天,週五小周末更是一位難求。也因為這樣,即使過了30年多後的現在,我對週五到居酒屋聚餐還有小小的陰影。因為每個週五都是當年的我最忙碌的一天,廚房有如戰場,手忙腳亂,雞飛蛋打的情況下,平常再好的美食此時都會大打折扣。

    一開始就讀語言學校只有半天課,多數同學會利用課餘時間打工,只是礙於當時的政策規定,一週最多只能工作20小時(現在改成28小時),換算一週工作五天,每天最多4小時。有些經濟方面較拮据的同學會超時工作,或者從事來錢多的工作(不好公開描述的內容)。實際生活中日本警察不太會查緝此類活動,只要不被人舉報通常不會曝光。

    當時班上就有人在學期中突然不見踪影,在同學間的耳語中得知被當場查獲,正關押在入管拘留所等待遣返。也有個別同學整天打工,索性不來上課,畢業後大概率無法更新簽證,準備“黑”在日本。畢竟當時的日本隨便都能賺取比出身國家更多的工資,奮鬥幾年後即便被抓,返國後都能蓋樓做小生意。

    剛開始打工時,日語口說還不好,只會一些常用簡單句子,如早安,你辛苦了,開動了,謝謝招待。雖然我是傍晚5點開始工作,進店第一句話卻是”早安“。不只是我,其他所有員工也是互道”早安“。據說日語語境的”早安“一詞來自歌舞伎,演員們會提前趕到後台準備化妝等事前準備工作,其他幕後工作人員為了慰勞提早趕來的演員會說出這句話“お早いお着きでございます”(意譯:辛苦了,這麼早就到了)。後來才轉變成現在常用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大致等同中文的”早安(早上好)“

    到了現代,不只是歌舞伎或演藝圈,日本絕大部分的職場,不管幾點開工,一天的工作開始就是互道”早安“。

    順帶一提,日語的”午安“也是簡化來的,明治時代之前的人們白天見面時使用”今日你心情好嗎“,”今日天氣很好“之類當做開場白。明治維新開始,教科書將“今日は(こんにちは)”後面的話省略了。”晚安“也是一樣省略了後半段話,變成“今晩は(こんばんは)”

    我打工的店在地下一樓,整層都是各種料理餐廳,晚上10點過後,大家都開始準備打烊。我的工作需要把當天店裡的垃圾打包好,用小型台車推到統一集中處理的垃圾間,沿途經過其他店家,有遇到其他工作人員,我下意識會點頭示意或說句”你辛苦了“。本來自己覺得沒什麼,久了之後連我們家的”歐巴桑“都聽到誇獎我的八卦。原來是我不經意間的舉動讓大家覺得我是懂禮貌的外國小子。自那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在日本主動打招呼這件事非常重要。

    打工過程並不全然是一帆風順,其實我每天最苦惱的一件事也跟垃圾相關。前頭說到我們店是”小型“居酒屋,進出的門只有一個,廚房設置在最內部,也是一道小門與外場隔開,廚房進出口會被坐在櫃檯最邊角的客人座椅擋住。打烊之後如果客人還未結帳離開,我”必須開口“請客人離開座位將椅子前推,讓出足夠空間給垃圾通過。此時的客人多半喝多了,有時候沒聽懂我講的半吊子日語,連比帶劃推出垃圾袋給他們看才弄明白。幸好多數客人涵養好,只有少數人嘴裡嘟嘟嚷嚷不知說什麼,雖然我沒聽懂但是肯定不是好話。

    還有外場記錄好客人的點菜內容傳遞到內場會口頭念一遍內容,其他廚師一聽到就知道該準備出什麼菜,我通常聽不懂點了什麼菜,必須反覆回到檯邊確認點菜單上寫了什麼,初期出錯菜也是常事,為此被店長或外場經理唸過好幾次。工作久了後雖然能聽懂,但是短時間湧入大量訂單還是會搞混。加上我負責的是燒烤工作,一旦搞錯重新弄串燒又得花費很多時間,現在想想真是給外場的人添麻煩,害他們必須多出額外的工作,幫忙安撫客人耐心等待。

    當年白天上課晚上打工雖然辛苦,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甘之如飴。

    2024/11/29 posted.

  • 日台習慣差異

    日台習慣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同這句俗語所言即便台灣與日本同屬島國,四面環海,也同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在風土民情制度等方面也非常相近。但是仍然能找到不少雙方不同之處。

    這次想聊聊平時甚少注意到的細微不同之處

    • 筷子的形狀
    • 手寫筆的慣用顏色
    • 股市漲跌的代表色
    • 批改考卷使用的符號
    • 公眾場所的手機鈴聲

    筷子的形狀

    亞洲各國普遍使用筷子進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仔細觀察各國的“主流”筷子形狀卻有細微不同。中國筷子圓頭方尾,尺寸相對更長;日本筷子長度偏短,筷頭尖細;韓國筷子扁平,不鏽鋼製居多。

    20240525d01

    為何各國會發展出如此不同的變化,主要原因來自飲食習慣的差異。更詳細的說明,可參考YouTube上的這部影片。

    中日韓筷子造型不同,原來背後隱藏這樣的小秘密!by ViewOn Official Channel看鉴官方频道

    另外,免洗筷(一次性筷子)的形態也有明顯不同,日本的多半是筷子尾端結合在一起,需要自行掰開才能使用。更早之前,有些免洗筷甚至附加牙籤,現在各項成本高漲,附帶牙籤的越來越少。台灣的則是獨立的兩根木棍,拆開封套立即可用。

    附帶提一嘴,各國的筷子形狀雖有細微不同,但是如果用閩南語發音寫成漢字居然和日語的漢字採用同一字「箸」!
    或許是日語和閩南語同樣傳承了中古漢語的一部分。

    手寫筆的慣用顏色

    現代社會尤其是出社會工作後,提筆寫字的次數越來越少。記得早年還未普及電腦辦公,工作文件基本依賴手寫,發送傳真時整頁紙都是“藍色”字跡。

    來到日本工作後,不管是到政府機關、銀行、郵局等地辦理手續,需要寫字時一律只提供“黑色”筆。

    為何兩地會形成這種用色差異習慣,個人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有一種說法,台灣是為了區分印刷字體和手寫字才使用藍色筆。而日本人可能認為黑色顯得更正式……

    股市漲跌的代表色

    台灣股民想必都不喜歡看到電腦螢幕映射出綠油油一片,但是日本股民看到同樣綠油油的畫面可是歡聲一片,而且越是亮眼的綠,代表漲幅更高。

    20240525d02
    Yahoo!股市
    difference
    世界の株価

    批改考卷使用的符號

    在台灣,考卷上出現紅色打勾代表正確答案,在日本剛好倒過來。借用哆啦A夢的野比大雄(野比のび太)的考卷做示範,0分考卷全是打勾!

    20240525d04
    哆啦A夢

    那麼日本人如何表現答對呢?再看下一張圖,大雄的100分考卷,答對的話,畫圈。如果答案類型不是單純的對or錯,畫兩個圈代表答得更好,畫圈之外再開花的話,代表最好!

    20240525d05
    哆啦A夢

    附註,日本創作者的演出細膩程度更直觀地表現在以上圖片中,仔細看(野比のび太)名字最後一個字的寫法,0分考卷中大雄連自己的名字都寫錯,但是100分考卷是正確寫法。

    公眾場所的手機鈴聲

    來到日本生活久了,很多事物在不知不覺中習慣成自然。假如沒有外界的刺激很難自行發現不同之處,手機鈴聲就是難得回台灣才注意到的一件差異化事項。習慣了日本車廂內的靜默時光,卻在台灣的捷運車廂觀察到生活氣息。

    由於國民性格的不同,普遍日本人不喜歡造成別人的困擾(反過來說,不喜歡旁人讓自己不爽)手機鈴聲通常會自覺地切換成靜音模式。台灣人多數不拘泥繁瑣小事,各式手機鈴聲直接外放,不僅自己能聽到,旁人也能享受360度環繞音響。

    話說,日本手機拍照的提示音無法關閉也是日本特色之一!

    2024/05/25 posted.

  • 你會在咖啡廳待多久?

    你會在咖啡廳待多久?

    cafe
    示意圖/Unsplash/Toa Heftiba

    本篇內容是臨時想到的題目,起因於日本某篇報導「カフェで仕事はアリかナシか、店側の本音は? 迷ったら店の雰囲気や電源の有無で判断(可以在咖啡廳弄自己的工作嗎,店家的真心話?不確定的話可以根據店裡的氣氛或有無提供電源插座來判斷)」。因為疫情讓保守的日本企業逐漸擴展遠距工作,有些咖啡廳為了吸引顧客光顧,增設電源插座方便客人使用筆電或者幫手機充電。但是此舉有利有弊,有些客人會長時間佔據位置,造成後來的客人沒位置,影響翻桌率而轉往其他咖啡廳。因此,這篇報導底下的評論區就在討論究竟在咖啡廳待多久才算合理範圍;你在咖啡廳看過那些超誇張行為;遠距工作適不適合在咖啡廳進行……

    先說說自己的答案,我自己一個人去咖啡廳的話,至多不超過2小時。與其他人同去通常是聊聊天,休息一下,大概率不會超過1小時。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每個人去咖啡廳的目的不同,每次所需時間也不一定,只要是“正常合理使用範圍”便沒有問題。只是如何界定“何謂正常合理”這一點每個人的定義不同,才是大家討論的重點。

    這篇報導訪問幾家咖啡廳對於來工作的客人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大半的店家不會採取限制,只是如果出現客滿的情況,有些店會採用時間限制,例如90分鐘。有些店會限制電源提供時間,例如節假日等旺季不提供電源。

    有些店家的真心話是希望客人能好好品嘗他們提供的咖啡和餐點,這樣的店家想必對自己的咖啡很有信心,例如「サザコーヒー」,據說他們在南美的哥倫比亞還有自家的咖啡農園。

    看完一長串討論後,可以得知日本人所謂的正常合理,大致上指點一杯不到1000日元的咖啡,最多待1~1.5小時就差不多了。如果客人不多,還有空置的座位,多待一會也行。但是如果遇到客人很多,最好不要待這麼久,讓位給後來的客人。帶筆電來工作的人可以接受,只是敲擊鍵盤的聲音或視頻會議的聲量盡可能壓低,以不干擾他人為基準。

    少數店家還會設置工作專用的區域或會議室給喜歡到咖啡廳工作的客人,費用另外計算。不想多花額外預算,也不想干擾旁人,也可以找尋有加設隔板的座位。

    在咖啡廳會被討厭的行為,排第一名的恐怕是一眼就能看出長時間佔據座位的人,尤其是在客滿的情況下。以“大部份”日本人的思維來說,人與人的互動應該是互相體諒,看到客人絡繹不絕地進來,空的座位已經沒有了,自己如果已經吃喝的差不多了就應該自覺自動的離開,好騰出座位給後來者。

    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店家強制要求客人必須如此做,而是“大部份”日本人的思維是這樣子。個人的親身體驗,在日本已經遇過不少次實際上真的這麼做的日本人。

    被討厭的第二名大概率是聲量太大,不管是聊天、開視訊會議……對於只想安靜地品嘗咖啡,看看書的人來說,大音量的聲音是360度無死角攻擊法術。

    題外話,至今在日本遇到比較衝擊的事之一,跟隨老闆前往拜訪客戶,如果提早到達,即使只剩十來分鐘就到了拜訪時間,我的日本老闆也會帶我進去咖啡廳喝杯飲料打發時間。雖然都是老闆買單,我還是會覺得有點浪費。🤣

    寫這篇一直頻繁提到【咖啡廳】這三個字,我才突然想到在台灣好像除了“咖啡廳”,也可以使用“咖啡館”或“咖啡店”,基本上這三者的意思好像相通,不知道大家習慣使用哪種稱呼?

    2023/10/17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