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My生活

  • 在日本難以斷捨離的問題點之一二

    在日本難以斷捨離的問題點之一二

    先說聲抱歉,近期(?)因為忙於搬家相關事宜,更新頻率降低不少。預計月底換到新環境,安頓好之後應該會回復正常。(話說,正常的更新頻率不知道老讀者們知曉否 XD)

    abandonment
    示意圖/Unsplash/Jakayla Toney

    計劃搬家其實已經行動將近一年,如果再往前推算何時開始動念起意想要搬家,應該是兩年前了。搬家的理由等日後有機會再另外開一篇聊聊,在這裡先談一點【斷捨離最好的契機→搬家】。

    十幾年前搬進現在的居所之前,已經累積了不少物品捨不得丟棄,當時就一併帶了過來。也因為現在的收納空間甚為充足,放進去之後就忘記了他們的存在。直到這次臨近搬家日期,開始整理物品才發現這些躺了十幾年的老傢伙。(汗😅😅)

    剛開始整理時,因為距離搬家期限還有相當多時間,發現這些許久未見面的老夥伴,經常忍不住再次把玩,每每捨不得將他們送進垃圾堆。比如,十多年前的外接式硬碟,裡面塞滿了當時的照片、文件檔案。一張張、一個個瀏覽下去,時間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流淌逝去。等我將舊資料拷貝到新的存儲空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天。或許有讀者會好奇,外接式硬碟又不大也不重,繼續搬到新家不就好了。沒發現這台之前,我也會這麼想。只是再次端起“他”之後我的內心已下了決定,這次一定要斷捨離!因為我如果用單手根本可以當成啞鈴來健身!

    對我來說,【捨不得】是斷捨離難以成功的第一要素,第二個原因就屬日本這個已經進入超級環保的社會環境,丟棄難。一樣舉實例說明,比較容易理解。家裡有一台26吋液晶電視,搬進來後拿起遙控器打開收看的次數,可能兩隻手能數完。他沒被我丟進收納櫃,一直在角落吃灰,我既然不看,為什麼沒有立刻處理掉呢?因為老婆大人已經忘記在哪家店買下他,即便想起來應該也不在我家附近,也就無法將他送回店裡回收。

    日本自從2001年4月1日開始施行【家電リサイクル法】(家電再利用法),後續經歷數次修改更迭內容,現今四大類家電(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必須透過特定方法才可以合法回收。法律設立的初衷是好的,為了地球環境著想,有效利用廢棄家電,只是對消費者來說,不太友善,因為回收方式太麻煩。基本上有以下幾種方法,購買新家電同時回收舊的。單純想捨棄時,必須委託持有合格執照的店家回收才行。自己親自送到合格的回收場。然後不管採用哪種方法回收都必須根據種類及尺寸再支付一筆回收費用,液晶電視15吋以下日幣1870,16吋以上2970日元。再然後如果是委託第三方業者幫你運走,他們會再收取運輸費數千日元。

    我在處理這台26吋電視,花費最多時間在尋找是否有合格執照以及最划算的運輸費的回收業者。為什麼我一再寫“合格”兩字,直白的回答就是違法業者太多,每年上報到消費者保護協會的案件數超過2000件,未上報的案件數就不知道有多少。這次我們家因為不只有電視要處理,還有其他電器及雜物,本打算一股腦全委託一家業者一次處理掉。看到報價8萬日元,果斷放棄,老老實實地分開幾批個別處理。

    斷捨離電器類不容易,家具類也不簡單。家具類基本上是配合人的體型所製作出來的物品,體積尺寸不會太小。這次打算捨棄的兩人座沙發,民間回收業者報價1萬5千日元,最後決定還是交由地方政府的大型垃圾回收單位來拉走(1200日元)。只是公家單位規矩多,安排的回收時間最快也要2個星期後,已經是我們搬家日期之後的日子……

    以上兩大類之外還有雜物類,當然必須肯定要依足當地政府的規定進行分類才能處理掉。幸虧我們住在公寓,一樓有一處垃圾暫時放置場,24小時可以丟垃圾。只不過,三不五時還是被大樓清掃員貼紙條,寫著不符合規定……

    2023/07/18 posted.

  • 久違的全校同樂的日本小學運動會

    久違的全校同樂的日本小學運動會

    自從兒子入讀日本的公立小學以來,雖然每年還是有舉辦運動會,一直是各年級分開進行。但今年4年級的他終於迎接來首次全校師生及家長們能夠全員一起參加(參觀)運動會。與往年相比熱鬧許多,家長之間聊天的聲音也多了起來。

    不過,即便讓我們看到全校同樂的情況,對於平常新聞報導的日本少子化現象還是有非常直觀的認知。我們家在東京某地,相對偏鄉而言,已經算是人口集中的地區。即使如此,全校的學生人數也僅僅百來人而已。日本與台灣一樣,小學有六個年級,但他們學校一個年級僅有1個班級,1班也頂多20多名學生。

    20230531s01
    全校學童包含幼稚園生

    不只是這所學校,周遭的小學人數多半也是如此少。為何我會知道呢?倒不是我閒著無聊,每一家都去逛一圈。兒子入讀小學之前,地方政府有寄送該地區所有公立小學的簡單介紹,上面就有學生人數統計。

    20230531s02
    低年級生準備出場表演

    說回小學運動會,自己不曾當過日本的小學生,不太清楚過往的運動會是否跟現在一樣。只記得以前看過的日本漫畫或是YouTube上的影片,有些運動項目是親子一起進行,中午吃飯也是全家一起在學校野餐。

    現在全都沒有了,家長們只能站在限制區域內,完全跟學生隔離開來。學校有要求家長做便當,聽說學生們是在教室內享用……

    20230531s03
    被隔離的家長們

    不過,即使有這些不同,日本小學的運動會內容與台灣也不太一樣。簡單說來,日本的運動會更偏向台灣的“同樂會”,一種由學生表演娛樂節目的集會。看下方的節目表,運動競技項目”只有“賽跑,間中穿插各年級的表演項目。唯一一項看起來比較像是“運動競技”的是第11項-3-6年級選拔接力賽。由老師選出3、4、5、6年級中,平常跑步快的學生,比賽當天混合編隊,分成4隊進行接力賽跑。雖然還是會分出勝負,第1名也只有獲勝當下的興奮感吧。因為根本沒有頒獎儀式,也就是大家都沒有獎品,也沒有口頭嘉獎。 XD

    20230531s04
    運動會節目表
    20230531s05
    比賽中場的表演節目
    20230531s06
    比賽中場的表演節目
    20230531s07
    接力賽準備出場的4隊(紅白藍黃)
    20230531s08
    接力賽女隊員(女生體能不輸男生)
    20230531s09
    接力賽男隊員

    另外,所有照片中能辨識出人臉的都被我塗抹了,因為現在的日本社會對於隱私權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小孩子的。

    2023/05/31 posted.

  • 新冠疫情3年來的首次確診?

    新冠疫情3年來的首次確診?

    一陣子沒寫文,居然腦袋空空,不知道想寫些什麼。那就聊聊這陣子在忙什麼吧。

    今年過年之前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開始咳個不停,除了咳嗽之外沒有其他症狀,也就沒去醫院勞煩醫生。3天後兒子突然發燒、流鼻水,此時日本正要開始過年,醫院也要休息,趕緊帶去看醫生。

    因為兒子有發燒症狀,小診所不讓進去,早早就在室外安排了診治空間。醫生穿戴半套的隔離服出來看診,同時慎重起見也安排了核酸(PCR)和流感雙重檢測。檢測結果必須等待半小時後才出來,醫生先開出處方箋讓我們去領取小兒感冒常用的藥品,就讓我們回家等結果。

    領完藥,慢慢踱步回家的路上就接到醫生的來電。電話中的醫生口氣倒是不緊不慢,先說流感的檢測結果,陽性!緊接著說出核酸結果,陽性!!不過病毒量不多……其實日本曾經有段期間是全球感染人數第一的國家,這還是有去檢測出陽性的感染人數。大部份人多半像我一樣,沒出現症狀就沒去檢測。

    好傢伙,疫情3年了,一直以來都沒有症狀,也就沒有特地去檢測核酸。第一次捅鼻子就驗出【兩隻陽(羊)】。其實兒子體質挺好,這3年除了打流感等疫苗(新冠疫苗倒是沒打)有進過醫院,但是從沒麻煩過醫生開藥。領取處方藥的藥局也因為太久沒光顧,竟然還要重新填寫病患個人資料。

    因為兒子發燒前幾天已經開始放寒假,唯一可疑的感染來源是我,也就是咳嗽不停的我。但是我基本都在家裡辦公,感染來源就有可能是需要偶爾外出上班的太座大人。不過,太座大人一貫以來身體健壯,沒有出現絲毫病症。

    原本想說自己也去驗一下核酸,不過幾乎所有醫院都已經放假(兒子運氣好,附近幾家唯一還開門的醫生在今年的最後還開了半天),而且我的症狀也不嚴重,除了咳嗽比較難受外,沒發燒也沒其他症狀,三餐吃得下,睡得香。

    只是整個過年期間,一直到現在,咳嗽不停,提不起勁做多餘的事情。咳嗽狀況時好時壞,輕鬆的時候頂多是喉嚨有發癢的感覺,輕咳兩下就行。嚴重時咳到懷疑人生,吃止咳藥、喉糖等都只有暫時的效果。

    說回兒子的症狀,看完醫生當天還沒開始吃退燒藥,兒子的體溫已經回復正常,只剩流感症狀,恍神、流鼻水、打噴嚏。雖然有驗出新冠病毒,單純看症狀幾乎只有流感中招的感覺。

    接到醫生的來電後再去拿緩解流感症狀的藥。根據藥物的說明,退燒後兩天就可以出門玩耍,不過我們還是乖乖待在家裡吃完一個療程,幸好今年過年期間沒有安排出門旅遊。

    雖然新冠確診了,領完藥回家一看,才發現醫生完全沒有開出緩解新冠症狀的藥!該不會是因為症狀跟流感類似,所以現在拿到的藥就夠用了!?

    還好兒子的症狀非常輕微,1、2天後基本已回復健康。這期間還幫兒子申請了居家療養支援物資,順帶借用血氧機。原本以為臨近過年,可能要過完年才會收到,沒料到過年前就送到家裡。下方照片中的物資已經被消耗了一些。

    covid-19
    日本東京的居家療養支援物資

    平時繳稅許久,現在倒是親眼看到了用到何處,雖然自己也沒料想到會有這一天。

    2023/01/11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