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My生活

  • 海外長期移居是否有必要融入當地社會?

    海外長期移居是否有必要融入當地社會?

    這次的題目其實在我的海外移居生活中一直沒有認真思考過,直到前一陣子在YouTube上看到訪談海外移居的相關影片,才想起自己好像已經來到日本好久好久了,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本篇述說的內容主要針對普羅大眾的中產階級,上流和底層階級的生活我沒有體驗過,無法說明白。(如果想瞭解偷渡客群體如何在日本生存可以參考2009年上映的《新宿事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由朋友處聽來的故事,本片的劇情內容“相當真實”。)

    20220811s02
    《新宿事件》香港版電影海報/Wikipedia

    老實說,我自己個人對生活環境追求不高,打小開始就不停地搬家,記憶中轉換環境的次數少說有10幾、20幾次之多,壓根不記得確實數字。想要追求住的舒適溫馨簡直是奢求,一來不是自己的房子,二來不確定能居住多久,無法預料下次什麼時候會再搬家。

    應該是經常搬家的緣故,我有了保留空紙箱的習慣。就是各種物品買進來,裡面的東西拿出來使用,包裝物品的紙箱就會被棄置的那個空紙箱。用多了有了經驗就知道不是每種空紙箱都適用,最好的是不用膠帶就能封箱的設計,材質結構必須足夠結實可多次重複使用的才值得保留。

    也因為如此,在社群軟體興起以前的年代,與親朋好友的聯繫很難維持,我自己對人際關係的交流需求也逐漸淡薄。不知是環境造就自己的個性,或是自己的個性恰好適應這樣的環境。

    前言鋪墊這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說,即使跨越大海來到異國他鄉,移居日本對來說,只不過是又再一次轉換環境而已。跟由出生的故土北漂到台北,本質上並沒有兩樣。當然,這麼說並不完全正確,細節上的差異還是有的。

    來到不同的國家比起同一國家的環境變化相對更大,舉凡語言、當地百姓的生活習慣、社會大環境的規則等等差異更大。幸好,我來到的日本落腳地是包容性更大的東京,而不是幾乎看不到外國人的相對封閉的鄉下地區。也因為自身經歷的關係,在新環境生活的適應力更強一些。加上,一般移民比較難克服的語言關卡,也因為我更早期曾經留學過日本,早已攻克。

    回到主題,海外長期移居是否有必要融入當地社會?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挺模糊,融入當地社會要如何定義?能夠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生活方式與當地人無異?對我自己來說,其實不是很在乎,順其自然即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就此一輩子都待在日本,或許有一天會回到台灣,也或許會再前往其他國家。

    雖然自己的經歷可能很難成為參考對象,但是多少有些經驗可以提供給不知道如何融入日本社會的朋友一些幫助。

    日本人口聚集的大都會區,例如,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札幌等地,這些地區也是鄉下出身的日本人憧憬嚮往的環境。就像台灣人北漂到台北;大陸人前往北上廣深求學就職一樣。鄉下孩子到了新環境也需要適應新規則、新的生活習慣、講話口音(日本也有各地方言口音,他們也怕被嘲笑)。是否要融入當地社會取決你自己的決定、個性、社交能力等。日本的大都市也是由各地出身的日本人組成,大家的刻板印象可能會覺得日本人冷漠、封閉、歧視其他亞洲人(歧視一詞我覺得可以換個講法,人性自帶的地域優越感。大家可以試著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像,台灣人如何看菲律賓、印尼人;大陸人如何看越南人;香港人如何看日本以外的亞洲人……)依我自己長年的觀察,事實真相往往是日本人不知道如何與外國人交流!害羞怕出錯、不擅主動出擊與他人社交、心思細膩、善於讀空氣才是多數日本人的共同特性。

    因此如果你想要融入日本,積極主動出擊是最佳策略! 具體做法,先由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日本人開始,主動向他們打招呼。多數人初到日本應該是住在集合住宅(公寓),剛搬進去的頭幾天,最好帶著小點心(當地商店買的到的零食之類)跟你的左右鄰居及你的房間正下方的樓下鄰居打招呼,告訴他們你剛搬進來,請多照顧。日語口語交流有難度的朋友可以事先上網查好合適的打招呼用語抄寫下來直接秀給對方看。雖然這套做法,有些日本人也覺得落伍了,反而會覺得像是拿自己的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不過,我倒是覺得現代的日本社會還有人願意執行這套做法,更顯得與眾不同能讓對方印象更深刻。即使對方表面上臉色冷淡,他的內心裡肯定不會對你有壞印象。(假設不幸真的遇到壞人,趕快搬家吧)

    使用日語仍有困難的朋友,除了到學校學習外,外國人居民多的地區,如新宿區、江戶川區、豐島區、足立區等地方政府也專門設立了支援外國人學習日語的活動。有很多日本志工會在安排下,以極低費用或義務教導還不熟悉日語的外國人。

    20220811s03
    新宿區的日本語教室/新宿未來創造財團

    來日本留學讀書的人最常接觸的日本人是老師、同學。在日本就職的話就是公司同事,主動跟他們打招呼,天天見面,臉熟之後,試著多聊兩句,天氣好泠、哪家店好吃之類。要是聊得來自然交情會更進一步。除此之外就是生活中需要購物、吃飯、娛樂等會接觸到的店家(店員)。如果常去光顧,當然也可以跟他們打招呼。一般日本人顧客通常也不會跟店員打招呼,因此如果你能做到,對方對你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有段時期,我經常固定在幾家店吃飯,每週至少會去光顧1次以上。以我自己經常打招呼的經驗來說,根據店主(店員)的個性,他們的反應差異頗大。個性開朗,愛聊天的店主如果剛好手頭不忙時會主動來找我聊天,有時還會主動糾正我的日語(日本人幾乎不會做這種事!)。腼腆個性的店主就從來不曾跟他聊過天,不過他肯定記得我這個客人,有時我喜歡吃的套餐不巧賣完了,改點別的料理時他會默默地幫我加料。

    自己去找感興趣的聚會聯誼(指學校、公司以外的),例如,打棒球、踢足球、烹飪、插花、模型製作……更加冷門的刀劍鑒賞會、獵友會……多參加一些聚會,因為有共同喜好,遇到聊得來的朋友機會更大,也就有機會一起出去吃飯喝酒,交情夠好之後,也會相約出去玩。到了這一步就跟你在自己國家交朋友一樣,國籍不是問題,純粹是你個人和對方的交流。

    guide
    給外國人準備的新宿生活指南(各國語言版)/新宿區役所(政府單位)

    「有需要新宿生活指南的朋友可到此處下載PDF(不僅是新宿居民,指南內容基本通用日本全國)」

    另外一點要注意遵守的是日本當地的規則,例如,一般常見的公寓居住規則,垃圾要自己做好分類再按照規定日期丟到指定地點;不允許養寵物的公寓不要養;夜晚大家回到家之後不要製造噪音,如果公寓的隔音不好(通常是木造或輕鋼骨結構的建物),生活作息的聲音盡量壓低。

    看似生活的很壓抑,限制很多的樣子。換個想法,你自己如果不喜歡別人這樣對待自己,那就不要如此去對待別人。日本人的基本常識之一,就有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不小心觸犯了,觀察久了,自己也會知道當初哪裡沒做好,下次不再犯就行。

    如果家裡有小小孩或是想要養毛小孩(寵物),難以避免發出不受控制的聲響,可以考慮搬到一戶建(獨棟住宅),就像蠟筆小新或哆啦A夢他們家。

    日本肯定不是最完美的國家,應該說咱們居住的這個地球上還不曾出現過一個完美無缺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他的優缺點,喜歡他的優點,包容他的缺點,想必就能在心理上接受適應,而不是抱怨連連。反過來,如果實在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世界這麼大,再找下一個地點就是。與其整天抱怨自己居住的環境很差,不如用心思考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問題。

    對於如我一般的平凡百姓,不追求大富大貴的話,日本其實是相當適宜居住生活的環境。食衣住行,豐儉由人,有各種檔次任君選擇。攀比風氣也不興盛,只要不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日本人也不會多看你一眼。且同樣是東亞人的話,穿著相貌差異不大,也很難一眼辨識出來你是外國人。要不要融入日本社會端看你自己,想要如同古代中國周邊民族融入中國般也行;想要如美國一般,各民族出身的人群聚在自己的聚集地也行。日本也有類似的各國民族聚集地,如各地的中華街、新大久保的韓國街(現在逐漸轉變成亞洲街)、西葛西的印度街、高田馬場的緬甸街。(日語的“街”和中文的意思不太一樣,主要意思指“地區、區域”)無論你做何選擇都能找到適合你自己的環境。

    20220811s04
    新大久保車站西側,暱稱”伊斯蘭橫丁”有著清真食材店、亞洲各國餐廳/DIAMOND online

    2022/08/11 posted.

  • 如何在13年老Mac安裝較新版本的OS

    如何在13年老Mac安裝較新版本的OS

    10幾年前有一段時間無論是工作或娛樂都改用Apple的MacBook Pro,後來嫌棄每天上下班要背這台15吋的筆電太重(跟現在的輕薄筆電比較),乾脆擺在公司只在工作時才使用。數年後換工作,新公司採購了新電腦,就沒再帶他去公司,慢慢地在家裡他也越來越難得有出場的機會。有幾年時間一直待在角落吃灰(可憐的孩子),直到前陣子突然心血來潮幫他清理清理,開機測試,發現只有一些小地方有點毛病(電池老化容易發燙,即使如此還能撐1小時左右),基本上還是跟以前一樣“頭好壯壯,能跑能跳”。

    玩了一陣子後,發現軟體支援不足才是最大的障礙!畢竟是2009年誕生的傢伙,預設安裝的OS是Mac OS X 10.6的Snow Leopard,即使升級到Apple官方允許的2015年發佈的OS X 10.11的El Capitan,現在常用的軟體(APP)基本都不支持在這些老OS安裝了。

    把玩的時候發現Linux的各種發行版已經很成熟,有些GUI設計的非常像Mac或Windows,並且輕量版的Linux所需的硬體規格很低,即使像我家裡這個老傢伙也夠資格。

    就這樣嘗試了各種版本的Linux,上網閒逛,看影片,聽音樂大體跟Windows環境的體驗幾無差異,甚至比我的桌上型PC更加輕快。只可惜Linux無法勝任我的生產力環境,因為我喜歡在Logseq記錄各種雜事,偏偏我的環境各種主流OS都有,為了同步資料,不得不將資料都放在iCloud Drive。

    在網上尋找如何解決Linux也可以使用iCloud的辦法時,恰好讓我瞧見老Mac也可以突破官方限制升級到更高版本OS的YouTube影片(參考這裡)。更巧合的是UP主的筆電跟我的是同一年代,既然他的可以升級,想必我的也沒問題。不過為求保守起見,再找其他網站的中文解說都證實可行,那就開始行動。

    mac
    完工後由10.6 Snow Leopard突破限制升級到10.15 Catalina

    整個升級流程大致如下

    1. 找出隨機附帶的OS安裝CD(Mac OS X 10.6 Snow Leopard)
    2. 升級到官方允許的最後版本OS X 10.11 El Capitan
    3. 升級macOS 10.13 High Sierra(據說由這版開始才支援APFS硬碟格式)
    4. 升級macOS 10.15 Catalina
    5. 安裝常用的各種軟體,完工!

    詳細升級過程請參考「老Mac 升級 macOS Catalina (10.15) 實戰 – OSSLab

    20220805m02
    途中的10.13 High Sierra升級過程最困難

    本文主要記錄自己的安裝過程的困難處及感想。
    老實說自己算是半個科班出身,學生時代學的就是電腦相關科系。只不過那些都是20、30年前的老古董(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應該沒多少人親手摸過Z80 IC以及寫過Z80代碼XD),何況電腦IT這個產業進化程度就像摩爾定律一樣,積體電路的晶體數量每2年翻1倍,新技術也大致如此。學校畢業後沒有從事這一行,新技術也沒怎麼學習,所以這方面的最新知識跟一般人理解的相差不多。

    為了看懂升級解說文章,不得不查詢各種新鮮名詞,這方面就花去我不少時間。舉例來說,首先就得先弄明白Apple的各種OS的特性、限制。了解之後,理論上我還可以升級到macOS 11 Big Sur,只是考量到老Mac畢竟年紀大了,OS版號有大跨度表示整個架構有大變化,升級難度和出問題的機率大增。因此「暫時」停留在10.15 Catalina,等那天手癢忍不住再找時間動手。XD

    另一個比較麻煩的是手邊有的USB隨身碟(U盤)不知是太舊或其他問題,偶爾會無法讀取,也就是開機時不會去讀取資料開不了機,也就無法升級😵‍💫😵‍💫 幸好換插其他USB接口就有反應。

    OS升級告一段落,軟體方面也有些問題,預設的中文、日文輸入法都無法正常動作。幸虧第三方輸入法是正常可用,本篇內容就在新生MacBook上面敲打出來的。

    20220805m03
    最後一步10.15 Catalina的升級過程相對簡單

    或許有人覺得折騰這麼多,效果還不如直接買台新機器,不但運行速度更快,麻煩也更少。這話說的也沒錯,尤其在升級過程遇到困難,以為前功盡棄的情況下,心裡真的浮現過這個念頭。其實真心最捨不得這位老夥伴,現在不過是官方不肯繼續支援,有第三者的力量可以借用,怎麼樣也要幫他續命。希望他能再繼續陪伴我,直到兒子接手。🤣🤣

    升級參考網站
    【Mojave Patcher】古いMacに最新OSをインストール?!~ジャンクMacBook復活計画後半‼~ – YouTube
    dosdude1’s Personal Web Server – Software
    老Mac 升級 macOS Catalina (10.15) 實戰 – OSSLab

    2022/08/05 posted.

  • 日本人排外?

    日本人排外?

    日本人排外,日本朋友很難交心,日本人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去日本旅遊就好,不想在日本當社畜,日本市場很難打進去,他們就是閉關鎖國……

    有在關心日本的朋友們是不是常聽到或看到這些話題?

    這些問題的答案,即使你去問已經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在日外國人,1百個人的答案大概率是一半一半,一半說我曾經被排擠過,另一半說才沒這回事。

    難不成這些人不是生活在日本,還是他們沒說真話?以我自己的在日生活實例供大家參考。

    日本排外?
    Photo by Yohei Shimomae on Unsplash

    20世紀末,人生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站在機場大廳當時的感覺現在還能清晰回想起。飛抵日本已經夜幕低垂,與幾位同校的學生在指定地點等語言學校派人來接,除了我之外其他學生似乎是韓國人,他們自顧自用韓語交談著。沒多久有一位壯實胖敦的人迎面走來,嘴上似乎在說車子停在停車場,行李拿著跟我走。

    那時還聽不懂日語,憑手勢肢體動作及周圍同學的舉止猜測應該是如此。後來才知道,來接人的是校長!不過,所謂校長也只是類似日語補習班的老闆,學校環境也跟補習班沒兩樣。

    當廂型小巴士開出成田機場,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道路兩側漆黑一片,偶爾經過建築群時能看到一些燈光、霓虹燈,看到招牌文字才有點感覺我已經在日本了。

    分別送我們到各自的宿舍後,校長就離去,也沒交代什麼。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坐在顏色黯淡的榻榻米上看著簡陋的廚房發呆。不一會聽到開門聲,同寢室跟樓上的舍友回來了。原來宿舍是以共同語言來區分,講中文跟韓語的分屬2個宿舍。那時候講中文的住宿生連我在內只有4個人,剛好塞滿這棟2層樓的小屋子。不曾看過的朋友可能很難想像日本獨棟小屋的具體大小,請參考底下的示意圖,一層大致就這樣,往上疊加一層就是2樓,最外面有個能遮風避雨的屋頂就是整棟小屋。

    20220503p02
    學校宿舍面積的示意圖/ESTATE SAWAMURA

    樓上的舍友住滿半年,比較熟悉日本社會,稍微能說一些簡單日語後,他就打算自己出去租房,拉著我到處去不動產仲介店外頭查看各種出租房間的介紹。有一天終於看到符合條件的物件,打算進去仲介店內詢問,剛進去,一個中年大叔慢吞吞地站起來說「歡迎光臨」,等我們一開口對方就聽出我們的外國口音,立刻像趕蒼蠅似的揮揮手就要我們出去。一開始看不懂對方的手勢,操著不熟練的日語問他是什麼意思,搞了好一會才弄明白他們不做外國人生意。

    我們家不富裕,能讓我前往日本讀語言學校已經花去不少錢,因此到了日本之後白天用功學習日語外,也想盡快找到工作補貼生活開銷。剛開始日語不夠好,打工工作很難找。當年連手機都還沒出現,更加沒有網路可上網。過去了大半年才在朋友的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了居酒屋廚房的打工機會。店長的英語挺好,可能也因為這樣比較能接受外國人工讀生吧。不過,沒多久我就明白,應該是我自己想多了,他給我的時薪比日本人工讀生少了100日幣。

    但是,在當時能找到一份工作對我來說已經是心懷感激,工資足夠讓我支付生活費及下一年度的學費,不用再向家裡要援助。在那家店裡足足幹了2年,當我要回國結束工作時,小氣的店長還包了一份小紅包給我。

    幾年後,因為工作出差的緣故,有機會再去探望當年打工的居酒屋。店長及其他員工大家還在,只是多了一名代替我原來位置的工讀生。後廚負責洗碗的歐巴桑偷偷地告訴我,我離開後他們都在八卦說,我應該是另外找到工資更高的店才離開這裡。(苦笑)

    再後來,機緣巧合下,公司將我外派到日本成立子公司,頭幾年一帆風順業績年年成長。不過,不甘寂寞又愛折騰的我換過幾次工作,現在轉眼細數,實際待在日本的時間已經接近20個年頭。

    看過我的例子,回頭看文章開頭那些關於日本是否排外的問題,大家是不是會覺得,肯定是排外,哪有說租房不租給外國人。打工的時薪怎麼可以比日本人少,肯定是欺負外國人。


    在日本打拼十多年後,我們家有了一間小房間出租給人,當上房東後才知道,在日本的房東其實很弱勢。我們這名房客雖然是日本人,近幾年工作卻不穩定,經常拖欠房租,有時甚至連續2、3個月完全不交房租,但是等他有錢還是會補交。我們跟仲介商量想讓他搬出去,卻被告知沒有「正當」理由不能終止契約。我們查詢了各種情報,發現仲介並沒有欺騙我們,在日本現在的法規下,租賃契約相當保護房客,僅僅是幾個月不交房租還不足以解除契約。

    試想一下,房客是日本人,而且還有擔保人的情況都這麼難處理。如果我們租給外國人,他拖欠房租或是好幾個月不交,催租數次後突然就搞人間蒸發,說不定真的回國,我們該如何討回房租。

    時薪問題,其實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我窮途末路,千辛萬苦之下還找不到工作,有人願意給我工作,只要工資不是低的太離譜,我肯定非常樂意接受。而且工作一段期間後,店長其實有幫我加薪,雖然不多,也是對我的一種肯定。換位思考,如果突然有一名不太懂你的語言、做事習慣的外國人要跟你一起工作,是不是需要花費更多精力溝通,如果你還知道他領跟一樣多的工資。

    說回台灣,現今某些行業已經非常依賴外籍勞工或是外籍看護,據我所知,他們的勞動所得並不與做同樣工作的台灣人一樣多,尤其是看護工作,台籍是外籍的2至3.5倍薪資。

    20220503p03
    台籍與外籍看護的平均薪資差距/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有人說日本市場很難進入,除了一些產業受到國家保護,外資無法進入外,日本政府做出的限制並不多。外國企業進入日本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麥當勞、GAP、Hilton、Hyatt、Amazon、迪士尼等都在日本經營得很成功。大眾交通產業似乎有限制,一時想不出來外資做的比較突出的有誰。教育界應該沒有限制,不過我也想不出有誰,勉強舉出Amazon是看在他們家的電子書在日本市場也是領頭羊。(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注意到我列出的這些外資代表企業都是美國的,我並沒有刻意挑選,只是憑藉日常所見的印象列出這些對象。)

    當然不只這些知名跨國企業能在日本市場取得成功,中小企業也能做到,像我的前東家就做得很好,第一年就賺錢,前幾年的業績也都是翻倍成長。

    最後,舉個人的經歷為例,主要想表達,一介個人實際能接觸到的日本人人數頂多數百人,能觸及的產業至多只有數個。我自己就猶如盲人摸象一般,只能觸摸到日本這個國家的一小部份。儘管我已經在個人網站寫了約莫150篇觀察日本的心得筆記,我還是不敢說我非常了解日本人,更不知道日本是不是排外!

    2022/05/03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