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特權、背景、下水道、交流、哲學、肯定、說明、希望、命令、斷交、投資、抗議、自然淘汰、動脈硬化……

以上這些詞彙相信中文母語人士都能看懂,但是如果說日本人也能看懂,即使發音與中文不同,他們也能充分理解這些文字代表的意思。大家會不會覺得有少許訝異!?多數人應該會說,那是因為日本人早年就借用了漢字,所以他們也能看懂,這不過是一般常識,有什麼好說嘴的呢!

那麼如果我說這些詞彙其實是日本人創造的,是不是訝異的人會多一些。不過,我在這裡面偷偷地安置了一個圈套,其中有一個詞是近代1百多年前才在中國被創造出來的👉「化學」。

其實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考大家,只是自己在閱讀相關資料時覺得好玩,想做筆記而已。筆記只是自己看又覺得沒意思,乾脆再加工一下,發表出來給大家瞧個新鮮。

日本大多數的漢字,自然是由中國傳過去。古時候日本的知識階層必須掌握漢字才算得上讀過書,能識字。他們學習久了,不只能寫漢詩,自然也能發明新漢字。底下這些漢字是日本人自行創作,沒在中國流行開來,咱們看不懂是正常的。

舉例,凪、躾、糀、辻、👉這個字重點說一下,《鬼滅之刃》作者的筆名就用上這個字「吾峠呼世晴」。有些中文詞典寫道「“”古同“卡”」,但是沒見到來源出處,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也未收錄這個字。仔細看這個字,由「山上下」三字組成,意即登山時過了這個點開始往下,中文意思也就是【山道的最高點】。

20220420w02
與頭文字D合作的「の釜めし」/Motor-Fan

近代大量創造新詞主要集中在清朝後期。當時西方列強滿世界尋找海外市場及殖民地,自然也看上擁有大量人口的清朝。他們憑藉船堅炮利順利打開以清朝為首的一干亞洲國家的國門。清朝、日本等國打不贏西方列強,那就學習他們強大的原因。欲學習他國的先進技術,必須先懂外語,這道門檻可不容易跨過。(自己學了這麼多年英語還不會活用😅)有志之士自然而然會將外語翻譯成本國語言,但是新的技術必定伴隨新的詞彙,本國語言很難找到現有能相匹配的用詞,那就不得不自己創造新詞。

中日兩國大致在同時期創造出各種新詞,互相流傳普及後,如今如果不是特地去查詢來源,泰半不會覺得那是外來語,直覺當作本國語言。

中文自古以來採用的外來語總數約有1萬出頭,其中約莫1千個左右來自日語,多數是近百年這段時期傳入。數據出自1984年出版的《漢語外來語詞典》。其中讓我感到最驚訝的是,擁有創造新詞能力的結尾詞,居然多數來自日語。舉例、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點、觀、線、率、法、度、品、者……約23個字。具體例子看下方截圖。

20220420w03
中国語の中の日本語/日文研フォーラム陳生保

而近代中國也有少部份新創用語傳入日本。中文名「丁韙良」(美國人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50年由美北長老會派遣來到中國,自此旅居中國長達62年,首創以拉丁字母拼寫寧波方言,幫助其後來到中國的外籍人士學習寧波話,開設了中國最早的英語補習班北京同文館,並且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也就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長。在他眾多貢獻中,最重要的貢獻應當是翻譯了大量西方書籍,其中翻譯惠頓所著的《萬國公法》一書,創造了這些新詞,主權、權利、責任、法院、人民、國體、賠償、自治、限制、章程、邦國、政治、選舉、司法、爭端、國會、制憲、領事、利益、管轄等。後來,漢譯《萬國公法》傳到日本,也讓這些新詞的其中一部份變成日語。

另外一種情況,中日兩國各自創造新詞,經過優勝劣汰,只有受到眾人認可的新詞彙存活下來。

「economics」現在大家都知道中文翻譯成「經濟學」,嚴復將它翻成計學,而梁啟超翻譯為資生學富國學平準學平準一詞出自《史記》,物價便宜時由官府買入,物價高漲再賣出,藉此平穩物價。而日本人借用中國古書中出現過的經世濟民,取出「經濟」兩字賦予新意,等同economics。「經世濟民」原意為治理天下,救濟百姓。清末戊戌政變後,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就是沿用了「經濟」的本義,此時仍未有現代的「經濟學」語意。

梁啟超所寫的文章中如有使用到當時中國人還不認識的新詞會特地標註說明。
【今西人製造物品之原料(即天產之物)……】
【希臘之地形半島也(三面環海、一面連陸者謂之半島)】

大翻譯家嚴復也新創不少詞彙,主要取用中國古書上的用詞,物理學稱為格致學;社會學稱為群學;形而上學稱為玄學。

附帶說一下,當時韓國的知識階層也是使用漢字,不知道為何沒有創造新的漢字新詞。個人瞎猜,或許是中日兩國先行一步,已經創造了新詞,拿來用就足夠,自己創造的需求自然就降低了。

總結,近代中日共通的新創詞彙的來源可分成3類。

  1. 明治時期以降,日本人創造新詞,由梁啟超、魯迅等人為首的留日學生引進國內。
  2. 中國人(含外籍中國通)創造之後輸出到日本。
  3. 借用中國古籍的用語賦予新含義,無論中日兩國都有人在創造。

第1點特意強調明治時期(1868~1912)以降,原因在於日本自從學會中國漢字後,一直在創造漢字詞彙,只不過明治之前,主要是替日本自古以來的日語添加漢字詞,本質還是日語。如,中文意思「火災」,日語寫作【火事】;中文意思「生氣」,日語寫作【立腹】;日本特有的概念制度,中文意思「指在日本切腹儀式中為切腹自殺者斬首,以便切腹者能更快死亡,減輕痛苦折磨的行為」,日語寫作【介錯】。

這類漢字詞對中文母語人士來說比較難理解,也就沒在日本以外地區普及流傳。

日本的外來語增加速度遠超中國,只可惜越接近現在,日本人的歐美化(歐美化三個字其實是日語,只是咱們似乎也能看懂。🤣中文應該是寫西方化)程度越深,外來語基本上已經全面改用音譯方式導入,也就是現在日語出現越來越多片假名形式的新詞。如果日本還願意採用意譯方式使用漢字命名外來語,咱們應該還能擴大共享相同詞彙,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進一步。😆

畫蛇添足,補充一下。對日本人來說,漢字也是他們的外來語之一,只不過使用了上千年之後,漢字已內化融入日語,他們早已不將漢字當作外人。

2022/04/20 posted.

最後修改日期: 2022-04-20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