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日本民生經濟

  • 遲到半世紀的日本身份證

    遲到半世紀的日本身份證

    台灣現在為了是否換發新式數位身分證(New eID),各方有各種不同意見。原本預定2020年換發,因疫情、資安問題一再延期。2021年1月11日晚間,行政院長認為在各方有疑慮的情況下,同意「暫緩實施」。日本在這方面也有類似問題出現,試著說明日本經驗,提供參考。

    日本一直以來,沒有類似台灣等地的日本版身份證,也就是所有日本民眾沒有一組大家必定會持有的身份證號碼。遇到需要證明自身身份時,會提出其他證件。通常有駕照的人會提出駕照,有護照的人會提出護照,其他可利用的證明文件大致如下圖。

    20210114m01
    郵局銀行開戶可用證件/郵局官網

    日本各個行政機關發行的證件都有自己的編號,如,健康保險的保險者編號、護照號碼、駕照號碼、年金編號、住民票編號等。所有號碼各自獨立,沒有跨部門的共通性。極端的情況,如果個人完全沒有加入以上任一組織,那麼該人就不會被編上任何號碼。

    以上證件,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可能是【住民票】,這個跟戶籍簿不一樣(早期我也搞不懂跟戶籍簿有何不同)。這是民眾向自己居住所在地的市町村及特別區的【役所】(類似台灣的鄉鎮區公所)登記在該地居住的事實。理論上,凡是居住在日本的所有居民,應該都會編上住民票編號。不過,住民票登錄的法源依據【住民登錄法】早在1951年制定,後來1967年新成立【住民基本台帳法】取代【住民登錄法】。早期的住民票因為還是人工登錄,並沒有設定編號。直到2002年,住民基本台帳數位化之後,才開始統一賦予住民票編號。如果從來不曾去役所登錄,或是不在日本生活的日本人,這些人是不會有住民票編號。

    20210114m02
    在日本有些特殊人物也能獲得住民票/新宿區役所

    順帶一提,2013年日本政府修改「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所有在日本居住持有【在留卡】(非日本國籍的外國人身份證)的外國人也會被編入住民基本台帳,也就是會被賦予住民票編號。也因為這個緣故,在日外國人也可以領取下文會提到的特別支付金。

    為什麼會重點提出「住民票」?因為這跟本篇文章主角【個人編號卡(My Number Card)】有相當淵源。

    日文稱為【マイナンバーカード(個人番号カード)】,而官方的中文正式名稱是【個人編號卡】,文章中將會統一使用這個名稱。也可以將其視為日本的身份證,只不過非日本國民也可以申請,在這一點跟台灣等地不一樣。

    20210114m03
    個人編號卡官網(繁體中文版)

    日本政府為了給在日本居住的所有個人賦予一組可跨部門使用的獨一無二的號碼,自1968年即開始研究【各省庁統一個人コード】(各部門統一的個人編號)個人編號計劃,2013年成立專法,直到2016年開始實施,歷時將近半世紀,整個過程一波三折,峰迴路轉。

    在這麼長久的過程中,政府屢次提起建制全民個人編號,屢次都被在野黨、市民團體等反對勢力逼退。依時間順序說明幾次比較重大的事件。

    1980年代,當時有一種存款優惠政策,單一銀行帳戶內的存款低於300萬日元可以不課稅。當時的民眾會將超過300萬的錢分散開來,另行開設新帳戶存入。政府為了解決此問題,計劃推出【Green card】又稱【小額存款使用者卡】制度,強行要求擁有300萬存款以下存戶使用此卡。反對的民眾將這個制度擴大解釋,炮製出政府又將要給國民烙印全民個人編號,形成反對輿論,逼迫政府取消此制度。

    當時主要報紙媒體分成兩派,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反對Green card制度;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基於稅制公平原則,贊成推行,雙方在媒體上隔空交戰。

    2002年,目前的個人編號卡前身【住民基本台帳網路】開始建制,依然受到左派市民團體跟工會等的反對。政府被迫將住民基本台帳相關情報的可使用範圍不斷縮減,雖然在2003年開始發行住民基本台帳卡,可當做身份證明,但是使用場景太少,申請者寥寥無幾。現在已經不能申請,而且申請個人編號卡必須強制取消住民基本台帳卡。

    2007年爆發【年金記錄消失問題】年金制度中有企業年金、厚生年金、國民年金,各種年金都有各自的編號,加上其他問題,造成5,000萬筆年金記錄混亂。編號對不上人、達到領取年齡卻沒法領、領取金額短少等等。此時,日本民眾才逐漸意識到如果早有統一的全民編號,或許能避免這個問題發生。

    年金記錄消失問題持續延燒,嚴重損害長期執政的自民黨的形象。又趕上其他問題一併發作,2009年發生日本自1955年之後,真正意義上的政權更替,左派政黨民主黨成為執政黨。

    在野黨時期的民主黨對於全民編號原本持反對立場,如今當家做主才體認到其重要性,開始起草相關法案。

    2012年政權再次輪替,自民黨拿回執政權。2013年基本沿用當初民主黨制定的法案送交國會審理,此次終於順利通過俗稱【番號利用法】或【My Number法】。畢竟草案是現今淪為在野的民主黨自己制定,此時也不好自打嘴巴,反對法案通過。初期建制My Number系統,預估花費2,000~4,000億日元,每年的管理、維護費用需要數百億日元。

    2016年1月開始啟用個人編號卡,但是5年過去了,現今的使用情況呢?

    截至2020年11月的官方報告,取得個人編號卡的人數只有2,900萬人,也就是只佔全體民眾的2成多。這又是為什麼呢?

    日本民眾原本對全民編號的信任度不足,政府也害怕民意反彈聲音過大,2013年立法時並沒有加入限期強制要求民眾申請個人編號卡的規定。個人編號卡的編號雖然早就有了(註:利用住民票的號碼重新處理,無法由號碼逆向推導出個資,即使一家人的各人號碼也沒有任何關聯性。),現實生活中需要用到卡片上的晶片功能的場景實在不多。

    根據政府官宣資料表示①可當作身份證②一張卡即可證明這組個人編號是屬於你的③可在便利商店的多功能列印機取得戶籍、繳稅證明等,且費用更便宜④日後除了政府機構的手續可上網辦理,也將開放民間單位使用。

    20210114m04
    個人編號卡官方宣傳/總務省官網

    最近期的預定計劃,政府預計將健保卡、駕照合併到個人編號卡,一張卡也可以當作健保卡及駕照使用。當然這也是讓民眾自由選擇是否合併,不想合併的人依然可以繼續使用原本的證件。

    問題是已經領取個人編號卡的人數才2成,願意再辦理合併的人數比例,相信會更少。以目前已經實現的功能來看,吸引民眾自發申請的誘因仍然不夠充足。現在只能寄望開放民間使用之後,發揮出更多創意使用法,藉此提高申領率。

    如果只是使用場景不多之外,日後逐步增加也行。但是,未帶來便利之前,卻先行造成困擾。

    去年第一次封城之際(其實日本的做法根本不叫封城,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對所有登錄在住民基本台帳上的所有人發放特別支付金10萬日元。當時官方宣傳如果利用個人編號卡線上申請可以更快領取,帶來一波申辦個人編號卡的小高峰。結果卻因短時間湧入大量申請要求,網站負荷不過來。加上線上申請人有可能輸入錯誤,後台收到申請居然必須再透過人工逐筆對照住民基本台帳資料,並排查是否有重複申請,諸如這類匪夷所思的問題,反而比使用郵寄申請的人花費更多時間才能領到。

    另外有一些人因為當初申請時沒打算使用電子憑證,沒有一併申請開通,這時候必須親自去役所追加開通電子憑證。已經封城的當下,役所卻出現擠滿申請人的怪相!而且已經領取到個人編號卡的人(必須本人臨櫃親領,家屬也不能代領),表示他已經通過本人認證,現在只不過是追加開通電子憑證卻不能線上辦理。這種現象看來每5年會發生一次,因為電子憑證的有效期只有5年。

    結語

    個人覺得日本民眾長年來抗拒個人編號,除了不信任政府,擔心再次形成全體主義國家(這一點得追溯到二戰)。還有其他原因,員工兼差(日本很多公司不允許兼差)、私房錢帳戶、遺產等有可能因為納入My Number系統而被公司或稅務機關發覺。更深層的原因,據信日本全國的銀行裡有七兆日元的幽靈資產,追查不到實際擁有者是誰,有可能是黑社會的資金,也有可能是為了逃稅。如果能追蹤到是誰的錢,警察或稅務機關就能精準打擊罪犯!

    其實這是一篇反面教材的說明介紹,日本為了設立數位身份證,歷經近半世紀的歲月終於訂立專法,斥巨資建制系統至今也有5年,現今才實現的主要功能只有上述官方宣傳的那4點。

    個人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過我的經驗告訴我,數位身份證的重點不在硬體功能,也不在隱私權問題。不是說這些問題不重要,而是便利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非常難拿捏,越便利代表安全風險提高,越安全代表限制條件或手續越繁瑣。我自己實際使用過個人編號卡進行線上報稅,光是為了將自家PC安裝好各種認證、防盜機制就費了好一番功夫。個人已經算是比較熟悉電腦的人,如果不常接觸電腦的人豈不是更加困難。當然也不可因噎廢食,拒絕接受新事物,科技在發展,自身不進步等於落後於這個世界。

    希望台灣不要犯下日本這些錯誤,能夠建制出更便民更安全的新式數位身份證系統。

    2021/1/14 posted.

  • 解決少子化問題的處方箋之一(AI婚活)

    解決少子化問題的處方箋之一(AI婚活)

    日本的少子化嚴重程度應該是全球排名靠前,日本政府為了解決此問題,傷透了腦筋。據日前的新聞報導,明年度預計投入20億日元預算,補助地方政府推行【AI婚活】,為的是幫助國民盡快找到結婚對象,才好生孩子。

    據說法國、瑞典等國的非婚生子比例超越50%,日本僅有2%多。看的出來,日本的社會風氣還是偏向結婚後再生孩子。

    【婚活(こんかつ)】簡單說,就是為了結婚進行各種活動。以此類推,【就活】=為了就職的各種活動、【終活】=為了身後事的各種活動。【就活】據說是最早出現的詞彙,目前能查到的資料,1995年在產經報紙上出現了就活,之後大概自2010年起,開始流行【O+活】的日語用法,除了剛才提到的3種外,據說還有30來種。有興趣的話,試著猜猜看【離活】是什麼意思。

    AI婚活有效果嗎?可能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看到這裡的朋友們,你們八成也是這麼想的吧。依我對日本的了解,沒有成功案例的話,很難讓日本政府動真格,投入這麼多預算。

    早在2015年即開始AI婚活的愛媛縣,如今已成為其他地方政府,甚至來自外國團體的取經對象。已經實施愛媛模式的AI婚活縣市達到18個之多,多數是留不住年輕人,人口呈現負成長的鄉下縣市。

    日本全國的結婚人數逐年下滑,1972年有110萬對新人,2000年跌到80萬對,2019年進一步下跌到60萬對。而愛媛縣政府主導的結婚支援中心,實施AI婚活之前的6年半期間,結婚455對。實施AI婚活之後約5年半,則有845對新人結婚。雖然結婚支援中心沒有對新人進行更詳細的問卷調查,不確定這些新人有多少比例是藉由AI婚活系統而結婚。但是相對全國的下跌趨勢,其成績可謂出類拔萃。

    再舉個例子,2018年開始AI婚活的埼玉縣,雖然統計時間不長,經由官辦的結婚支援中心結婚的69對新人中有33對是透過AI媒介而成。

    20201220m02
    埼玉縣官辦結婚支援中心官網
    20201220m03
    埼玉縣結婚新人統計分析資料

    AI婚活與傳統的婚姻媒介方式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以往登錄個人資料,常見的有年齡、學歷、年收入、身高等,挑選對象自然也是以這些條件進行選擇。而AI婚活需要再登錄100多項與價值觀相關的問題,AI會分析比對包含價值觀等所有條件,主動推薦人選。人選有可能是自己意料之外的對象,因為AI能避免人類自己的主觀意識。而人類自身很有可能依靠主觀意識去挑選對象,無意識地忽略掉相對抽象的價值觀匹配。

    再者自行選擇的情況,資料庫即使有上千名、上萬名對象可供選擇,但人腦的記憶能力有限,看過數十人之後,大概也忘了先前看過什麼人。且對象太多也容易出現選擇困難症。

    這條新聞播出時,朝日電視女主播,前【乃木坂46】成員的【斎藤ちはる】也有點躍躍欲試AI婚活。

    20201220m04
    朝日新聞主播也有興趣AI婚活/運動報知

    那麼AI婚活的缺點是什麼呢?自己不能挑選匹配對象。雖說AI挑選比自己挑選的匹配度可能更高,但是不可能出現100%符合的對象,比如長相外表不是自己的菜,AI還沒辦法解決這個痛點。再者,人類的情感和人性太過複雜,只憑100多個選項,AI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而且輸入條件時,自己也有可能不確定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AI婚活或許能提高結婚率,只是結婚之後是否願意積極生孩子還是未知數。在日本生養孩子的客觀環境還不容樂觀。比如,與鄰近國家相比,祖父母願意代為照顧小孩的家庭更少,雙薪家庭或經濟狀況不甚理想家庭的育兒問題依然很嚴峻,尙需政府推出更多有效的補助政策。

    解決少子化問題是一場長期戰爭,今日的日本社會問題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國家,借鑒日本經驗不失為一條捷徑。

    2020/12/20 posted.

  • 日本官民鬥法的電信事業

    日本官民鬥法的電信事業

    自從2018年夏天,當時的【官房長官】菅義偉(註:相當於日本內閣秘書長和發言人)公開發言,行動電話費用有四成降價空間,正式拉開官民鬥法的序幕。

    20201208t01

    首先解說一下背景知識。菅義偉現在已經晉升為日本首相(最新情報,首相已經換人),他代表官方政府立場,「強烈希望」民營企業的電信業者可以調降四成行動電話費用。電信業者主要代表為NTT、KDDI、SOFTBANK這三家。

    為什麼會直接點名電信業者要求他們降價呢?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來,經濟長年停滯,各行各業紛紛進行企業體制革新,壓低售價,讓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一直維持在2%以下。但有少數行業卻有辦法反其道而行,逆勢上漲。電信業者正是代表之一,而且他們掌控的是攸關民生必備的行動通訊業務,現代人幾乎無法離開網路環境。

    簡單說說這三大業者的來歷,NTT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簡稱「電電公社」,為日本政府全額出資的特殊法人。在電電公社尚未改制前,電電公社曾為日本國內電信業務的唯一經營者。

    1980年代,日本開始大力推行公營事業民營化。1985年,新成立的NTT【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正式繼承原電電公社的業務。

    同時期的國際電信業務同樣由日本政府出資設立的「國際電信電話株式會社」(KDD)獨占,KDD民營化後與其他公司組成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KDDI。他們的行動通訊業務的品牌是au,所以某些場合會看到au這個品牌名字出現。

    2006年欲進入電信行業的SOFTBANK斥巨資1兆7500億日元,買下英資Vodafone日本法人,後續不斷合併其他電信公司,成長為日本第三大電信業者。SOFTBANK的創辦人【孫正義】也是一位傳奇人物,日籍韓裔出身,憑一己之力,登上日本首富。

    三大電信業者合計大約佔有日本行動電話用戶數將近九成,而三家各自的比例如同下圖,大致是NTT:au:SOFTBANK=4:3:2。(SOFTBANK=ソフトバンク)

    20201208t02
    三家業者的比例圖/ONE CAREER

    日本的行動電話費用真的很高嗎?三大業者的主要價格方案,平均7,000多日元。無論是2GB、5GB、20GB流量的套餐方案都高出國外很多。在日本沒有真正的吃到飽套餐,即便有業者宣稱推出吃到飽,其實都有種種限制,例如短期間內用量太大,或夜晚尖峰時刻會限速、開啟熱點分享頻寬,有流量上限限制。

    20201208t03
    東京與國外行動電話費用比較/スマホ料金はなぜ高いのか

    如果採用通訊費用佔家庭支出百分比方式進行比較,日本在OECD加盟國37國中,排名第4(3.7%),比韓國(3.1%)、美國(2.5%)都高。

    因為這些電信業者都是民營企業,日本政府沒有法律依據強迫他們降價。因此官方另闢蹊徑突破,官房長官親自公開喊話,並且直接點明電信業者有四成的降價空間。2018年,電信行業的主管機關【總務省】,分配4G、5G頻段給提出申請的樂天集團,讓他們成為第四家電信業者,促進行業競爭。2020年,總務省主導的行動計劃,希望減輕MVNO業者的成本,目標3年內達成MVNO業者向三大業者租借頻寬費用能下降一半。(註:MVNO指虛擬行動網路服務業者;日語又稱,格安スマホ)

    而三大業者一開始沒將政府喊話當一回事,想想也是,總不能政府一有意見,就立即配合,自廢武功。更何況他們都是上市企業,必須向股東負責。例如,NTT擁有8,000萬用戶,即使只降價1,000日元,單純計算,每月營收將減少800億日元。

    20201208t04
    NTT行動電話契約數/NTT官網

    後來政府的姿態越來越強硬,KDDI及SOFTBANK迫於壓力,只在次要套餐做文章,主要套餐維持原狀。應付形式太明顯讓主管的總務大臣不爽地說出,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繼續公開抨擊這兩家業者。而NTT在上週五的12/4公佈新費用套餐方案「ahamo」,特地強調新方案不是次要套餐,而是針對年輕用戶的方案。具體套餐內容為每月費用2,980日元,可用流量20GB,包括國內電話每通5分鐘內無限次使用。但是拿掉了主要套餐都會給的手機Mail帳號,也不提供實體店鋪服務。

    跟別家業者比較,在低價及內容方面贏過另兩家的次要套餐,即使跟MVNO業者比較也有勝算。只是仔細研究的話,同樣是換湯不換藥,主要套餐價格依然保持原狀。自家原本用戶也不會有太大意願,更換成新的套餐方案。

    我自己曾經是NTTdocomo的7、8年老用戶,總覺得NTT的行事風格還是很像國營企業。對老用戶幾乎沒優惠,將主要精力放在吸引新用戶,但是比起另兩家的積極度還是有所不足。

    日本消費者的反應,能調降行動電話費是好事,不過如果通訊品質及服務也隨之降低,那就本末倒置。因此,上年紀的用戶基本上懶得在這方面傷腦筋,電話費貴雖貴,反正能順暢上網,通話品質正常就好。而年輕世代喜歡鼓搗的人群也早已跳槽到自己覺得划算的別家業者。像是樂天Mobile終於在2020年開台,雖然基地台等基礎建設進度遠遠不足,為了吸引用戶,打出1年免費,無限上網。

    自首相官邸點名電信業者,1000個日子過去了,這場官民鬥法還沒到尾聲。菅首相還曾經放話說出,你們不降價,政府就提高業者的行動電話頻寬使用費。不過這樣只是提高業者的經營成本,萬一他們將這筆費用轉嫁給消費者,倒霉的還是消費者。

    說個題外話,在日本,iPhone手機市佔率超過半數,安卓陣營手機全加在一起才能打成平手。這個現象,放眼全球可能只有日本市場才會發生。除了日本消費者有嚴重的名牌情節,電信業者的銷售模式應該是最大因素。為了圈住用戶,業者會祭出各種優惠,只要綁約2年或4年,當年甚至可以拿到0元手機。後來玩的太過火,被政府強迫取消了。

    為何日本人喜歡iPhone?

    2020/12/8 posted.

    2022/06/07 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