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日本民生經濟

  • 2021年度日本人最關心的國際新聞

    2021年度日本人最關心的國際新聞

    生物的本能,比起相距甚遠的事物,更關心自身週遭發生的大小事。人類似乎也不例外,喜愛看新聞的人,更加在意自己國家發生什麼,外國事物除非有着重大性、特殊性、獵奇性等特性才會有興致關注。因此,心血來潮好奇日本人最在意的外國新聞有哪些。

    挑選擁有日本最大發行量的讀賣新聞進行的讀者問卷調查「2021年的十大國外新聞」看看日本人關心哪些國際新聞。對了,這家報社(豆知識:日文漢字的「新聞」等同中文字「報紙」,而中文的「新聞」在日本則是借用英語News的假名寫法「ニュース」)發行的報紙也曾經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最高峯時一天發行約1031萬份日報。

    international-news
    日本讀者票選十大國際新聞/讀賣新聞

    先幫這十條新聞分類,疫情蔓延的這2年,相關新聞肯定不少,佔了3條。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日本人也特別關心美國,也佔了3條。其他的新聞比較均衡,緬甸、埃及、北朝鮮、中國各1條。

    再來具體觀察是哪些內容。2021年榮登日本人最關心的頭條國際大事,不出意外是美國新任總統確定了。回答問卷的日本人中高達84.1%選擇了這條新聞。爲什麼我會說「不出意外」,瞭解美日兩國淵源歷史的話應該能理解。很簡單粗暴解釋的話,日本國誕生以來,只有被美國使用武力攻佔過,至今仍有美國軍隊常駐日本各地。說句不好聽的話,美國就像日本的宗主國似的。

    第2、3、10名皆是疫情相關新聞,出現了新型變種新冠病毒;全世界確診人數超越2億人;能治療新冠病症的口服藥有美國藥廠提出上市申請。

    第4名緬甸軍事政變。日本在政經兩方面都與緬甸有密切關係,也有爲數不少的在日緬甸人群聚在東京的高田馬場。第5名阿富汗的塔利班佔領首都,由於美軍的撤退才導致這樣的結果,這條新聞算在美國頭上。第6名日本貨輪在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擱淺事件。話說雖然船名「長賜輪(Ever Given)」也由臺灣的長榮海運營運,但船東是日本企業,因此日本媒體報導此事是以日本貨輪來稱呼。第7名北朝鮮接連試射導彈。對日本來說,北朝鮮(在臺灣稱呼北韓)是現階段最有可能軍事威脅日本的國家,且導彈射程幾乎涵蓋全日本領土,因此日本人相當在意北朝鮮的動向。第8名前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的支持者暴力佔據國會大廈。此事也讓日本人見識了民主國家老大哥的不民主行爲。第9名中國恆大集團的經營危機。自2007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爲日本最大貿易國至今,中日間的經濟貿易越見興盛,關心中國的重大經濟事件也是必然。

    我自己在看這份榜單覺得挺有趣,多少能理解日本人如何看待世界。如果讓我來排名前三名,依序是新冠病毒疫情、中國恆大集團財務危機問題會如何解決、蘇伊士運河通行阻塞的影響。第1名不用說,影響層面太廣也太久。第2名可以跟2007年美國的次級貸款危機做比較,雖然性質不一樣,但是結果都會對房地產產生重大影響。第3名在此事件發生前,雖然知道這條運河很重要,從沒想過重要到這種程度。閱讀到此的朋友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自行排名對自己來說最重大的國際新聞。

    2022/01/13 posted.

  • 日本版振興券風波

    日本版振興券風波

    新冠疫情肆虐,各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紛紛推出各種減稅政策或是發放補助金給人民,鼓勵民眾消費。日本亦不例外,去年很乾脆直接發放現金,不論是否擁有日本國籍,人人有份。時至今日,疫情即將滿2年,依然蔓延不絕,生活窮困民眾越發增多,年關將近的現在,政府決定再對家中有未滿18歲孩子的家庭發放價值10萬日元的臨時給付金,讓大家好好過年。雖然政府立意良善,操作手法卻讓人傻眼。

    上次發放現金時,政府高層既有此種聲音,民眾收到錢後大部份人是將錢儲蓄起來,對促進經濟發展幫助甚微。因此,這次的臨時給付金決定改採一半現金,一半振興劵方式。原本民眾覺得多一筆額外收入也不錯,即使有一半是振興劵也沒關係。不久後,爆出了這條新聞,讓民意開始沸騰,各KOL們(英文:Key Opinion Leader)也紛紛發聲,指責政府任意浪費公帑。

    coupon
    KOL怒罵政府浪費公帑(クーポン=振興劵)/FNN

    原來,為了印製振興劵以及郵寄等相關處理費用,居然是發放現金的“3倍”之多。發放現金的處理費約莫300億日元;發放振興劵的處理費約莫900億日元。此新聞見報後,執政黨高層還說出,發放振興劵的處理費肯定比發現金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明知多浪費國民的稅金,卻毫不在乎的態度,加劇了輿論的撻伐。發放5萬現金跟發放10萬所需的處理費用是一樣,取消振興劵只發現金,立馬可省900億日元,改做其他用途豈不是更好。例如,補助學生返還學貸,補助單親家庭之類。而且,使用振興劵方式也需要商家配合,如果是鄉下地方,願意配合的商家過少,當地人持有振興劵恐怕也不容易找到可以使用的店家。另外提一下,日本社會整體的數位化程度應該是全球後段班,振興劵還是使用紙本,沒有電子版。

    20211221c02
    政府不適當支出代表例子/FNN

    其實日本政府機構隨意浪費公帑的實例不只這件事,前一陣子,會計檢查院出具的檢查報告中發現,去年度日本政府的不適當支出高達2108億日元。舉幾個很有代表性的不適當支出,去年花費巨資緊急製作布製口罩,民眾不領情之外(對大人來說,口罩又小又不實用,我家收到至今還壓在箱底),後續沒發完的口罩也不想辦法處理掉,外送給需要的國家也行。卻另行租倉庫存放,倉儲費用如同沒關閉的水龍頭源源不斷的流逝。厚生勞動省製作一款功能單純的手機APP「COCOA」花費近4億日元,重點是這款APP根本不實用。簡單介紹APP用途,新冠確診者自行下載後,登錄自己的確診資料,旁人如果與確診者待在一定距離內,超過一定時間會發出通知,告知有下載該APP的人「你被感染的風險很大」……如果想要出現這種程度的通知效果,必須全民下載使用,且確診者本人必須誠實登錄資料。偏偏日本政府沒有強制執行的魄力,也不積極宣傳。更慘的是,APP開放下載初期,BUG不斷,即使到了現在,據說因為底層程式問題,BUG無法完全解決。今天為了寫這篇,特地點開APP STORE,發現有2.1萬條評論,分數也低至2.8。

    20211221c03
    2020年度日本政府不適當支出合計/FNN

    代替國民管理國家的政務官及官僚們的本職工作沒有做好,他們會不會像民營企業一樣,被扣薪被處罰呢?現在已經不幹國會議員的丸山穗高曬出他自己今年的夏季獎金,一文不少的匯入他的銀行戶頭。對了,可以仔細看看薪資明細單上的扣稅金額,約莫1/3金額是日本政府收走的所得稅。

    20211221c04
    國會議員“丸山穗高”的夏季獎金(令和3年=2021)/議員本人的Twitter

    話說,對比以往的老頑固,新近上台的日本首相寧肯背負朝令夕改的罵聲也願意從善如流,聽取民意,修改本次的臨時給付金發放辦法。同意地方政府自行決定是否改成全數發放現金,或是依然發放一半金額的振興劵。期望新人新氣象,日本也能夠越來越好。

    2021/12/21 posted.

  • 需要儘快認定新冠疫苗與死亡的因果關係嗎?

    需要儘快認定新冠疫苗與死亡的因果關係嗎?

    2021年2月日本正式開打COVID-19疫苗(新冠肺炎疫苗)至今將近1年,施打完2劑的人口即將突破1億人,約佔全人口(包含非日本籍)76.2%,6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接種覆蓋率更高達91.3%。現今確診人數已經大幅下降,全國各地包含最嚴重的東京都解除了「緊急事態宣言」。日本除了提高疫苗覆蓋率之外,並沒有施行其他明顯的新制防疫措施。單純地以結果而言,全民施打疫苗確實有效阻截新冠肺炎病毒的蔓延。

    不過,全民施打疫苗的苦果也開始浮現在國民面前。日本的厚生勞動省(類似臺灣的衛生福利部)公佈,依據預防接種法實施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辦法,如因施打疫苗出現健康上的傷害可獲得政府的補償給付。至11月止,已經有4批,累計273人出現嚴重副作用症狀的人獲得政府單位認定而獲得醫藥費等補償給付。給付內容包括已經支出的醫藥費再加上進出醫院或住院的費用補貼,如有留下殘疾也可終身領取傷殘年金。詳細內容見下表。

    table
    予防接種健康被害救済制度(2021/4)/厚生労働省

    但是,因施打疫苗,沒過多久即死亡的人口卻已超過1300人,死亡者家屬尚未有人得到政府認定而獲得死亡及喪葬費給付4420萬+21.2萬日元。

    厚勞省(厚生勞動省的簡稱)說明,死亡與疫苗的因果關係無法認定。查看厚勞省公開的調查報告,死亡者多數爲年長者和患有基礎疾病(各種慢性疾病等),死亡症狀以心肺及腦部相關問題居多,但是也有年輕人且無基礎疾病卻在接種疫苗後不久死亡。

    為何無法認定死亡與疫苗的因果關係呢?

    有記者採訪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的醫學部講師木村AYUMI (法醫學者),她表示現階段,繼續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之前有更重要的課題,已經提交的接種後死亡案例的死因探究。在她接受採訪的9月當下,2月至8月的991件死亡案例中,可以認定疫苗與死亡有因果關係的0件,與疫苗沒有因果關係5件,信息不足無法判斷因果關係則是986件,也就是絕大部份案例無法認定是否有因果關係。

    木村法醫認為探究死因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死亡人數。如果能知道接種疫苗後當事人體內發生什麼而導致死亡。或是知道接種疫苗後會發生什麼樣的重大症狀,在發生前先行做好預防措施。可以說,探究死因是為了活著的人們

    只是認定單位並沒有足夠信息可以判斷死因,因為只有少數情況,例如出現急性過敏症狀,由人體外表即可確認狀況。即使國際上已經確認接種疫苗後容易出現心肌炎或血栓症,這些病症很難由外表判斷,如果能透過病理解剖相較來說比較能找出死因,只是日本的法醫解剖率僅有1.6%(全部屍體總數中的1.6%,另外由警方經手的非自然死亡解剖率為11.5%,2019年資料。作為對比,瑞典將近90%,英國超越40%)。日本的解剖率如此低,最主要原因,沒有預算,法醫人數不足也是瓶頸。別看日本的偵探推理劇好像一有死亡事件,幾乎都能看到法醫登場,實際上全日本僅有150名左右的正職法醫。

    厚勞省等政府部門在無法明確死亡與疫苗是否有因果關係的情況下,加上避免民眾因擔心疫苗的安全性,不願接種疫苗,阻礙疫苗覆蓋率的提升,更加不會積極調查因果關係。

    但是,死亡者家屬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嗎?不用說,肯定不能接受。尤其是沒有基礎疾病,健康的年輕人在接種後不久卻突然死亡。廣島縣的岡本裕之的父親決定實名露臉接受NHK的採訪,他表示自己的30歲兒子在接種第2劑疫苗的3日後,卻在自己房間悄無聲息死去。即使進行了解剖,解剖結果的死因一欄只有2字「不詳」。將相關資料再送交厚勞省的專家會議檢討死亡與疫苗的因果關係,其評估結果在上文已經介紹過,無法判斷

    20211125v02
    廣島案例的解剖結果文件「死因不詳」/NHK

    這次的新冠病毒因為擴散率驚人,疫情持續期間長久,在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可說是唯一的辦法。因此,日本社會的同儕接種壓力空前高漲,如果是你處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將會做出何種選擇呢?

    2021/11/25 posted.

    2022/06/07 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