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日本民生經濟

  • 日本街頭為何看不到乞丐?

    日本街頭為何看不到乞丐?

    在日本生活將近20年的我,到目前為止真的不曾見過日本乞丐,倒是不時能看到橫躺在橋墩下、地下通道、公園等地,衣衫襤褸的流浪者或稱為無家可歸的人。

    對中文母語者來說,大致能理解乞丐和流浪者這兩者的區別,主要差異我想在於會不會主動向人乞討金錢或食物。不過,日本人似乎無法區分,尤其是平成世代以後出生的日本人(約莫35歲以下)。興許是因為他們這一輩子不曾看過真正的乞丐吧。

    日語中有【乞食】(こじき)意指中文的乞丐,使用英語外來詞【ホームレス】(homelessness)指流浪者(台灣習稱,街友),不少日本人分辨不出這兩個詞的不同之處。有人認為新近成為乞丐的叫做流浪者,甚至有人覺得只是日語和英語的區別。

    homelessness
    1808年石原正明所繪『江戸職人歌合』職業乞丐/Wikipedia

    日本國內並不是沒有過乞丐,也不是其他媒體提過的,日本人出於自尊心不願意行乞才沒有被叫做乞丐。(當然,肯定有人是真的不願向他人乞討)日本的憲法、法律明訂禁止向他人乞討。日本國憲法第25條,全體國民擁有健康生活最低限度生活的權利。國家必須努力維持提高生活上所需的社會福祉、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的水準。據此,訂立了生活保護法、國民年金法、最低薪資法等相關法律。與行乞相關的法律見於1948年頒布的【輕犯罪法】第1條,第22項,明令禁止乞討,或支使他人行乞,違反者將被拘留或處以罰鍰。有人舉報發現行乞行為,警察必須受理,久而久之乞丐這一職業就消失了。

    【輕犯罪法】的規定相當明確細緻,30多項法律條文使用相當多漢字,即使不懂日文,多少也能推估出意思。有興趣者,可至下列日本政府的網頁瀏覽。
    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3AC0000000039

    其中的第4項看起來就像是專門針對尼特族(英語:NEET,又稱啃老族)。2012年9月奈良縣警察以違反第4項“有工作能力卻不就職,沒有固定居所,在街頭徘徊”為由逮捕了嫌疑人。後續報導,據說該嫌疑人男性雖然被拘留,但沒被檢察官起訴,最後被釋放了。

    20220330h02
    配備太陽能發電機的藍色帆布小屋/Kenichiro Akiyama/DIAMOND online

    雖說現在的日本沒有乞丐,卻能在公園僻靜處發現簡陋的紙箱或藍色帆布搭建的小屋,裡面住著流浪者。這些人的存在對日本政府來說也不是一件體面的事,因此,偶爾也會在特殊時期,發動公權力強制驅散流浪者,將他們趕出聚集地,有時也會有個別的欺凌流浪者事件發生。

    日本政府也不是完全採用驅逐措施,為了照顧流浪者,2002年設立流浪者自立支援特別措施法,輔助他們就業,確保居住、醫療保健等問題。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2003年全日本有25,296名流浪者,平均年齡55.9歲,其中39.8%在上一份工作還是全職工作。後續的統計人數看來,似乎是年年減少,去年(2021)只有3,824人。不過,我個人蠻懷疑這些數字的正確性。在日本,擁有固定住所(地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事務需要有固定地址才能辦理。這些人既然放棄了住所,也等同放棄向政府申請生活保護。當然,在日本申請生活保護也不容易通過,比起歐美等西方國家更加困難,這也是他們放棄申請的理由之一。

    流浪者不能(不願)行乞,多數人會選擇撿拾回收資源賺取微薄收入,或依靠餐廳、超市、便利商店預備廢棄的食品過活。社福團體或個人也會不定期提供便當、各種生活必需品,維持生命應該無虞。

    20220330h03
    全日本的流浪者人數變化/ビッグイシュー基金

    另外,不知是否有人見過安靜地站在人來人往的日本街頭一角托缽化緣的和尚,雖然其行為類似乞食(這麼說不太精準,“乞食”原本即是佛教用語,只是後來常用在乞討,也就是後來的語意被轉化成“乞丐”。台語與日語很妙,同樣將“乞食”當作“乞丐”。),但是,和尚不會被警察取締,因為這是屬於佛教修行的一種行為。

    20220330h04
    上野車站前的托鉢僧/Wikipedia

    附帶說明,【乞食】一詞在“現今的”日本屬於【差別用語】(中文:歧視語)之一,新聞報紙等公開媒體不再使用。現在大多改用【ホームレス】取代【乞食】、【物乞い】、【浮浪者】。

    2022/03/30 posted.

  • 久病成良醫的地震國

    久病成良醫的地震國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趕巧似地,前幾日剛紀念過311東日本大地震,又來了一波強震。雖說這是地震帶國家不可避免的宿命,也能從另一個側面理解日本這個國家“久病成良醫”,面對自然災害有了相當快速反應的應急機制。

    只要你的手機在日本能接收到日本的手機通訊信號,地震預測系統偵測到地震波馬上會發送出信號,所有手機會一起響起“慘叫聲”。雖然準確率不高,或者僅僅只是3級地震也會收到通知,有時專心工作時會被自己的手機驚嚇到。但是多了一種預先警報系統,總是能多出一些反應時間,增加活命的機會。

    而電視台平時也有所準備,總是能在地震發生後數分鐘內立刻開始報導地震相關情報。因此現在已經養成習慣,每當發生比較強烈的搖晃,不管什麼時間帶,第一時間先開電視查看震央在哪裡,地震規模達到幾級,再來決定下一步是要逃出門,還是繼續待在屋內。

    記得11年前311大地震當下,正在公司大樓上班,應該是在4樓吧。一開始搖晃還不嚴重,大家還待在自己的座位上繼續工作,突然感受到猛烈的上下拍打,瞬間來了這麼一下也不用看電視,大家開始爭先恐後往樓下衝刺。大樓樓梯間響起一陣一陣踏踏聲,整棟樓的人都在往下逃。趕到一樓大門前發現已經擠滿人,正奇怪大家為什麼不出去!?聽說待在人行道上更危險,大樓外面的招牌或外墻什麼的也不知會不會砸落下來。因為公司位於辦公區域,周圍全是大大小小的辦公樓。後來看似比較平穩,開始有人陸續移動到附近的公園,畢竟一直待在一樓大廳也不是辦法,萬一樓也塌了就……

    事後查看大樓的受損情況,只在少數地方發現有些稍微明顯地裂痕,總體來說建築物相當抗震。雖說當時的東京災情不算太嚴重,有些不符合最新抗震基準的老舊建築還是有崩塌掉落事件發生。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地震對人類或生物最大的危害,通常不是被房屋倒塌壓死或受傷,而是後續的火災、海嘯(日語:津波)等二次災害。火災主要由瓦斯管線破裂或電線短路走火引起,因此日本的電力系統在出現異常狀況會自動執行斷電措施,以便減少更大的災害發生。昨晚關東等地區的大範圍停電就是自動斷電系統發揮作用。

    20220317earthquake01
    關東地區大範圍停電/日テレNEWS/YouTube

    海嘯問題目前還沒有有效解決辦法,311大地震有高達九成死傷者是被海水淹沒罹難,即使當地曾經有過金氏世界記錄認證的超大防波堤也擋不住大海嘯。目前只能呼籲身處海嘯侵襲地區的民眾盡可能往高處移動,昨晚的電視新聞主播一直不停呼籲海嘯警報已經發佈,為了自身安全不要前往海邊,要盡快移動到高地。

    除了電視等媒體外,官方的行動也非常快速,地震一發生到政府內閣2號人物“官房長官”召開說明會不足一個小時。也就是說在這短短一個小時之內,重大的災情等相關資訊已經大致彙整完成,交到發言人手上準備公開說明,而且這個說明會還是在深夜零點30分左右開始進行。對了,現在YouTube上也可以即時看到日本新聞,我就是躺在被窩中收看最新消息。

    20220317earthquake02
    日本的官房長官正在說明地震情況(左上角時間0:32)/日テレNEWS/YouTube

    古人說「九折臂而成醫兮。」這句話誠不欺我。日本由古至今經歷過數不清的地震災害,久病之下已經有自己一套高效處置辦法。

    2022/03/17 posted.

  • 「泡湯」

    「泡湯」

    冷颼颼的季節中,滑入熱氣蒸騰的溫泉中,不用多久渾身暖烘烘,讓人身心舒暢。想像一下在露天溫泉,周遭一片白雪皚皚,泡澡的同時還能喝上小酒,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幸福的時刻。

    mixed-bathing
    溫泉 by Jonathan Forage on Unsplash

    日本因地理環境因素,各地盛產溫泉,自古以來既有泡澡的習慣。日本人自然而然從小就習慣在大浴場裸裎相見,即使在自家浴室也喜歡泡澡,大人小孩一起擠在小小的浴缸裡。常看多啦A夢、蠟筆小新的朋友應該曾看過父子兩人在浴室互相搓洗後背的溫馨場景吧。

    外出旅遊如果投宿溫泉旅館或是附帶大浴池的飯店,幾乎人人都會前往大浴池泡澡放鬆筋骨。家中有小孩的家庭,自然由大人帶去一起洗,爸爸帶兒子進「男湯」,媽媽帶女兒進「女湯」。如果是單親家庭,孩子跟家長性別不同,怎麼辦?孩子年紀夠大,可以自己洗浴,自然沒問題。若是孩子還小,那可就傷腦筋。

    20220222bathing02
    女湯&男湯/週刊女性PRIME

    話說大家可以容忍幾歲大左右的孩子進入異性的大浴池呢?我自己是不太在乎歲數問題,可能也是年紀大了,不太重視佛家所說的這具臭皮囊。何況一般人如果沒有特意鍛煉過身材,失去衣服的遮掩,其實並不養眼。毛都還沒長齊的小屁孩更是沒什麼看頭。

    不過龜毛的日本人卻在去年底突然修改了法規,希望相關業者能遵守這樣的規定,小朋友混浴可以,但是年紀下調到7歲以下。據說未修改前是10歲以下,已經有70多年未曾修改。老實說日本的政府機關應該有其他更重要的法律條文需要修改,像這種重要性很低的規定就算了吧。因為絕大多數的小朋友自己都有自覺,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想進異性的澡堂。我家兒子自從上小學後就不太願意跟媽媽進澡堂!反倒是我,經常“苦口婆心”告訴兒子,你這輩子能赤身裸體光明正大地踏進女生澡堂的日子所剩不多了。 XDD

    據一份研究調查,7~12歲小朋友的問卷報告,27%自「6歲」起就會覺得進異性澡堂會害羞,只有4%的人覺得「10歲」過後才會。

    另外多嘴提一下,大人們如果想體驗男女混浴還有機會,請自行上網搜索。混浴習慣在現今日本某些地方依然存在,也請務必遵守當地規定。

    最後說說「湯」這個字,很久以前就被日本人借去使用,當時的意思自然與中文相通。只是借久了,兩邊各取所需,各自發展出最常使用的意思。中文語境大家都明白,主要指喝湯的「湯」。而日語語境下最常指「熱水」,反而少掉了中文「湯」的意思。因為在日本「湯」多數已經由「スープ(soup)」這個英語外來語取代了。

    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在中文語境中不要再使用「泡湯」一詞代替「泡澡」,每每看到台灣的溫泉相關文章出現「泡湯」,尷尬症就會發作。當然也更希望台灣各家溫泉業者不會因爲大家愛用「泡湯」而就此「泡湯」。

    2022/02/22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