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日本民生經濟

  • 喜歡統一規格的日本街頭為何會有左駕車出沒?

    喜歡統一規格的日本街頭為何會有左駕車出沒?

    日本是一個汽車靠左行駛的國家,與全世界約莫3成的國家同樣方向。對於來自靠右行駛地方的我而言,如果久久才開一次車,需要花點時間適應。記得有次在北海道開車,遇到十字路口往右一拐,沒留神居然闖進右側車道,愣是好一會才意會過來,我開錯道了。幸好北海道地廣人稀,目之所及沒有其他車輛。

    ginza
    銀座的十字路口/UnsplashのRedd F

    現代的汽車的駕駛位置原則上會區分左右,靠左行駛的國家,駕駛位置在右側,也就是右駕車。排擋桿、手剎車、方向燈和雨刷開關通常都跟左駕車相反,不習慣的人或許需要一小段的適應時間。自己最常犯的錯就是明明想按方向燈,燈不亮,雨刷卻自動開啟。

    像日本這種靠左行駛的習慣據說是在明治時期(1868-1912)模仿英國而來。不過沖繩曾有一段時期被美國託管,該地當時是比照美國習慣靠右行駛。因此,約莫27年的託管歲月中,在沖繩當地行駛的車輛大部分都是左駕車,而日本本土卻是右駕車為主。不過,日本本土的公路上一直以來沒有禁止左駕車行駛,即便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日本本土的左駕車來源主要來自進口車,尤其是高級名車。全世界範圍來看,能完全自主生產汽車的多數是靠右行駛的國家。日本本土汽車工廠雖然也生產製造不少左駕車,主要是供應出口所需。

    汽車在國民所得不高的國家,不僅是代步工具,同時也兼具身份、階級、品味、炫耀等象徵功能。過往貧窮年代的日本也不能免俗,先富起來的日本人會特意選擇進口車用來彰顯自己的財富。彼時的進口車基本都是左駕車,開上馬路更容易讓他人領略到富貴逼人。想象一下,兩台車並駕行駛,進口車在右,本土車在左,是不是很容易察覺到隔壁駕駛者跟你的距離特別接近。

    再有一點,昭和年代(1926-1989),高級車通常是事業有成或家境殷實之輩才有能力購置,他們多半會僱傭司機代為駕駛。駕駛位置在左側更方便日本這個靠左行駛的司機在人行道靠邊停車後,不用繞過車頭來到另一側開門,而是能馬上下車幫後座的老闆開啟車門。

    20221126l02
    取票難/S.Kamimura/car-me.jp

    不過,在日本駕駛非主流的左駕車會遭遇到各種不方便之處。

    • 取票難 – 停車場、高速公路、快餐店的得來速之類,多數是為右駕車服務,只設置右側取票的機器。
    • 視野容易受阻 – 十字路口往右待轉時,對向車道同樣有車待轉,左駕位置容易被它遮擋,看不到對向是否持續有車駛來。另一個例子,超車時,左駕位置容易被前車遮擋視線看不清楚對向是否有來車。
    • 路邊停車有可能開不了車門 – 左側行車的緣故,路邊剛好是墻壁或人行道有護欄的情況下,左側駕駛位置的車門開不了,只能由右側下車。

    反過來說,某些狀況下,左駕車比較方便。例如,路邊停車比較容易目視讓車靠的更接近路邊。對向會車時,左駕者更容易抓好靠邊的距離,禮讓對向車。

    只是想在現今的日本街頭看到左駕車稍微有點難度了,喜愛左駕車的日本消費者越來越少了。而且現在的汽車越來越多採用半導體元件、電子零件製造汽車,對汽車製造工廠來說,製造左駕車和右駕車的難度相比以前容易許多。很多高級車廠商會針對日本、英國等市場專門生產右駕車。日本消費者如果願意的話,也能開上右駕的進口高級車。

    20221126l03
    右駕的保時捷911/autoc-one.jp
    20221126l04
    右駕的Benz/webcartop.jp
    20221126l05
    右駕的Audi/webcartop.jp

    最後補充一個豆知識,中文語境使用“汽車”這個詞,日本人也認得,只不過他們的認知會是“蒸汽火車”。日本的“汽車”通常寫成“自動車(じどうしゃ)”。

    2022/11/26 posted.

  • 日本小學禁止的事物

    日本小學禁止的事物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在使用自動鉛筆寫字,雖然現代人大多改用電腦或手機敲打鍵盤,已經很少提筆寫字,至少學生時代應該使用過自動鉛筆吧。

    兒子已經在日本的小學讀到三年級,這三年的體驗讓我經歷了一些文化衝擊,今天聊聊日本小學禁止的事物。

    事先說明,日本很大,全國公私立小學數量高達2萬所,各地的規矩不盡相同,有些在我兒學校禁止的,或許在別的學校是允許的,本文著重說明東京的公立小學的狀況。

    Elementary School
    日本小學生的遠足/Unsplashのnote thanun

    自動鉛筆

    我最驚訝的事物就是禁止使用“自動鉛筆”!

    為此特地上網調查了一番,發現不只東京,近乎全日本的小學是不允許在學校使用。有文具廠商做過相關問卷調查,只有8.6%的小學生可以在學校使用,卻有接近半數,無論是學校、家裡、補習班都不使用自動鉛筆。

    20221116p02
    在什麼場所使用自動鉛筆?沒有使用的佔48.5%/ZEBRA

    為何不允許小學生使用自動鉛筆?其實沒有標準答案,而且掌管教育的文部科學省(類同台灣的教育部)也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問過兒子的班級導師,她只是說小朋友會玩弄自動鉛筆,喀嚓喀嚓一直按,擾亂上課秩序。這樣一想,好像也沒錯。因為我突然想起以前老師特地交代兒子換鉛筆盒,原本是鐵殼的鉛筆盒,要求換成不會發出聲響的其他材質鉛筆盒。

    網路上找到其他理由,因為自動鉛筆沒有筆壓,不利寫出漢字的鉤、撇、捺。自動鉛筆的筆芯容易折斷,比較小的小朋友掌握不好力道。有些自動鉛筆價格昂貴,小朋友會互相攀比。

    雖然這些理由我都不是很認同,倒也不好反駁老師的決定,只好多準備一些普通鉛筆讓兒子使用。

    手機、玩具、零食

    這點我是認同,這些東西不准帶到學校。只是跟我自己的小學經歷相比,日本的小學感覺比較無趣。民國70、80年代流行玩彈珠、紙牌、橡皮筋,比起課堂、我小時候上學的樂趣都在這裡。還有逛學校的福利社,雖然店面小小,物品也不多,一小條的橘子水、一隻冰棒都能讓我回味再三。

    小學不升國旗、不唱國歌

    記得自己在台灣上學時,印象中小中高所有學校都有專用升旗台。每天一早必定會有升旗典禮,唱國歌。但是,日本的小學卻不曾看過升旗台。問過兒子,他們不曾升國旗,也不知道國歌是什麼。

    不能騎自行車上下學

    這點很好理解,東京市區的學區範圍很小,多數小學生步行就能到校。再來是校區小,沒地方停放自行車,還有一點是為了減少交通意外事故。

    不過,據我所知,郊外的小學有些學校允許高年級生騎乘自行車上下學。

    在學校不能叫綽號

    聽說這點是近年興起的規定,主要用意是避免校園霸凌。同學之間通常是叫名字,而老師叫學生好像比較隨意。聽兒子說,叫男同學的名字會加上“君「くん」”,女同學則是“桑「さん」”(有些老師會用“醬「ちゃん」”)。小朋友不乖時,直接叫名字不加“君”或“桑”。

    課堂上沒教過的漢字不能使用

    日文中也使用中國傳來的文字,日本人稱為“漢字”。日常生活常用漢字2000多字,其中一半左右在小學期間教授。從小一到小六,各個學年的分配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我覺得蠻衝擊的是課堂上還沒教過的漢字不能使用在作業、考試等,即使是學生自己的名字。我查了一下,看來我兒在小學階段沒機會在考卷上寫下自己的漢字名字。

    調查之後才知道這條規定的理由,雖然我還是覺得很瞎!

    • 擔心學生學習了錯誤的筆畫順序,不易改正
    • 擔心漢字學的少的學生會有挫折感
    • 擔心已經學會漢字的同學會有優越感嘲笑不懂的同學

    不排名次

    日本公立小學好似沒有期中考、期末考,起碼我兒讀到三年級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類名詞,頂多每隔一段時期會拿回小考的考卷。期末會發放學生的評價表讓家長過目,裡面沒有分數,只有3個階段的評價,自然也沒有學生的成績名次排名。

    首次公開兒子的評價表,3階段評價,由左至右依次為非常好尚可

    20221116p03
    公立小學的評價表/元小科

    整理了這些內容,我多少能明白日本“公立”小學的教育方針,不推廣愛國教育,盡力追求眾生平等,著重鼓勵學生的主動性,不拉高天資聰穎學生的能力,寧可壓低平均水平。

    當然日本也有追求精英教育的學校,有興趣的家長會想辦法讓孩子進入私立學校,只不過所費不貲。我們家沒有這樣的需求,最主要也是沒有這樣的財力。 XD

    2022/11/16 posted.

  • 即使日本長年不景氣,家庭主婦依然是女性的“夢幻職業”

    即使日本長年不景氣,家庭主婦依然是女性的“夢幻職業”

    housewife
    housewife/pngwing.com

    日本人對於“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必須相夫教子”的傳統觀念,比起儒家的宗主國更加堅持地傳承下來。大致到了二戰時期,男性勞動力缺乏,女性不得不外出工作才開始拋頭露面步入社會。戰後,受益於韓戰的爆發,美軍就近在日本採購戰爭所需物資讓日本經濟開始復甦,而後日本經濟開始進入高速成長年代,女性就業人口也緩步增加。

    只不過長年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女性能從事的工作內容多數屬於輔助性質,且一旦步入婚姻殿堂,多數女性會選擇離職,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專心照顧家庭。

    雖然如此,邁入工商發達的現代社會,全職家庭主婦的比例逐年減少。與此相對,雙薪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加。兩者的比例反轉恰好出現在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後的1991年。往後,即便兩者數量互有高低表現,最終在日本長年的經濟不景氣大環境下,雙薪家庭的數量還是逐年增加,明顯拉開差距。

    20221110h03
    雙薪家庭數量的逐年變化趨勢/厚生勞動省

    由上方圖表可看出,橘線代表雙薪家庭數量,藍線代表全職主婦家庭數量,橘線走勢越來越攀升。

    那麼日本女性是否願意成為雙薪家庭的一份子?

    SONY生命保險針對在職女性的問卷調查中“赫然發現”其實日本女性的內心似乎並不是很樂意外出工作,她們更憧憬能夠成為家庭主婦。而且越年輕的已婚女性越希望當個家庭主婦。統計結果表明,如果能隨心所欲選擇的話,20歲年齡層的女性,有43.2%希望成為家庭主婦,33.3%不這樣認為,23.5%是中間派(隨意哪邊皆可),而年齡越長的女性越明顯跟年輕女性不同。

    20221110h02
    女性の活躍に関する意識調査2022/SONY生命保險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有人分析認為,主要受到育兒及家務負擔過重影響年輕已婚女性的意願。日本越來越少三代同堂大家庭,佔據大多數的只有二代人的小家庭。而且日本鮮少有祖父母自願幫忙帶孫子,很多當媽媽的女性必須親自帶孩子。絕大多數第一次當媽媽的女性肯定沒有育兒經驗,不習慣照顧幼兒之外還要顧及工作,體力負擔非常沉重。而且日本男性依比例而言,多數不肯幫忙負擔育兒及家務,更加劇女性的負擔。

    以上的分析雖然有一定道理,我自己認為可能只是流於表面理由。

    依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提出的2019年統計資料,全國的首次結婚平均年齡,男性31.2歲,女性29.6歲。各地最晚婚城市為東京,男性32.3歲,女性30.5歲。順帶提一下,日本每年約有60萬對配偶結婚,同時也有20萬對配偶離婚,大致是3:1的比例。

    晚婚現象在日本也是普遍存在,真正的懷孕育兒大軍主力應該是30歲之後的女性。而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30歲年齡層的女性,有33.3%希望成為家庭主婦,34.0%不這樣認為。比20歲年齡層女性的數據低上9.9%,而且不這樣認為的反而比例更高一些些。

    我的觀點,日本女性希望成為家庭主婦的更深層次原因,應該與日本社會自古以來的男尊女卑現象有非常大的關聯。關於男尊女卑的說明可參考拙作《男尊女卑的日本社會》。

    當職場給與女性不公平待遇,無形中也會讓她們內心冀望能夠有個逃避的場所,而家庭就是她們最好的避風港。同時現代社會多種多樣的娛樂環境讓越年輕的人,身心年齡越晚成熟,很難沉下心來接受現實。

    最後,寫作本文查詢資料才發現,現階段,日本與台灣的雙薪家庭比例非常近似,都在7成左右。這點打破了我的認知誤區,原本我以為台灣應該遠高於日本。XD

    突然好奇起來,如果在台灣也進行同樣的問卷調查,其結果不知是不是也和日本類似。

    2022/11/10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