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日本產業

  • 在日本沒有請病假這回事

    在日本沒有請病假這回事

    標題【在日本沒有請病假這回事】,這件事要詳細說說,免得誤會。

    先說結論,因公司而異,公司福利給得多,員工才能請病假。有的公司福利給的不多,那就沒有病假可以請。福利多和不多,只是相對而言,基本上在日本的“正常”公司都符合勞基法,所以我就不用“少”這個詞。

    當然,日本也有所謂【ブラック企業】(直譯:黑企業)也就是習慣性壓榨員工的企業,例如,超長時間工作、加班沒加班費、利用主管權力壓榨部下等等。可以用【ブラック企業】這個關鍵詞在網上搜索到不少內容。

    leave
    annual leave/Unsplash

    看完結論,肯定有人想問,進到不能請病假的公司,員工萬一生病了怎麼辦?!

    很常見的做法,就是請“特休”or“年假”,也就是日本的【有給休暇】一般常說簡稱【有給・有休(ゆうきゅう)】兩個簡稱的唸法一樣,直譯成中文,有薪假or帶薪假。

    依照日本勞基法的規定,只要員工進公司滿半年即可獲得10天年假,之後每1年多1天年假。其實多數日本人員工都用不完,因此員工生病通常就是請年假。我在日本待過幾家公司,可能都不是福利特別好的公司的緣故,還沒遇見有另外設置病假制度的公司。不過,只要是正式員工一定有年假,有的公司是一進公司就能先獲得年假,天數會根據你幾月進公司而有不同。有的公司的制度是一入職就能“暫時”先獲得年假,假設待不滿一定期限就離職,會再扣回來。

    假如全部的年假都請完的員工有私事不得不繼續請假的話怎麼辦?一樣也是能請假,只是當月少工作1天就扣1天薪資。

    我曾經遇過極端的實際案例,有員工罹患憂鬱症,一開始不曉得是憂鬱症,只是覺得他經常請假,年假很快就用完,開始扣薪。曾經有1個月扣薪過多,員工反倒要付錢給公司。因為日本的公司每個月要與員工共同支出繳納健保費、年金等各種社保費,該名員工因為該月上班時數的薪資不足以支付社保費,所以必須再向員工收取代繳的費用。

    後來,該名員工離職,開始領取失業津貼和傷病津貼。這種津貼不管是否自行離職或被公司要求離職,差別在於自行離職可領取的天數較少。只要公司有幫員工保“僱用保險”和“健保”,投保滿一定年限以上,不論國籍都可以領取。

    再說回有另行設置病假制度的公司福利,【傷病休暇(しょうびょうきゅうか)】也就是中文的傷病假。

    依據日本的厚勞省於2013年公佈的調查報告,全體員工人數超過30人以上的4000多家的公司,約莫2成有設置【病気休暇(びょうききゅうか)】參考下列表格。

    20220913l02
    2013年公佈企業的特別休假調查報告/厚勞省

    順帶看一下其他特別休假有哪些,表格最左側起,企業規模以人數區分,有4個分類,員工數越多,特別休假越多。可由第3行的【有特別休假的百分比】看出。1000名員工以上的企業,設置特別休假的比率達到73.4%。

    特別休假包含,夏季休假、病假、放鬆假、義工假、教育訓練假;不包含在左列所述的”1週以上的假期”。最右側指沒有設置特別休假的企業比率。

    單單是休假制度的設計就能看出大企業更容易提供更好的福利,不僅是特別休假,即使常規的年假也有大公司給到新員工20天,也難怪不少日本人就職喜歡選擇大企業。

    另外,雖然有的公司有設置病假制度,只請假1天的情況下不一定會使用這個制度。因為,請病假只能領取相當於6~8成薪資的費用,而請年假是全額領取。上文也有提到多數日本人是請不完年假,而且日本的習慣,當年度的年假沒用完,頂多可累積到下一年度,再到下個年度會作廢。甚至有的公司不能累積到下一年度,當年沒用完就作廢。

    年假居然會請不完,這點對於外國人來說可能不容易理解。不過如有在日本工作過的人應該能理解,日本人擅長讀空氣,這點在無形中制約了他們自己不好意思請假。日本的工作環境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當大家都在工作,而自己卻請假,相當於變相增加其他同事的負擔。

    為此,日本政府在近年特地立法規定,如有員工能獲得10天年假的權利,公司必須保障員工至少必須請假5天以上。我待過的公司其中一家特別要求部門主管必須盡力讓自己部門內的員工每月至少請年假1天,如此一來就能順利消化完當年度的年假。並且將這點列入主管的考績之一。 XD

    日本的經濟奇跡雖然有客觀的世界局勢所造就,勤奮努力的國民性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只是這一點在老一輩的日本人身上比較容易看到……

    2022/09/13 posted.

  • 過於老實的日本個人賣家

    過於老實的日本個人賣家

    最近偶爾會在日本的二手市場買些東西,仔細看了看,好像有一些奇怪的現象,順手記錄下來。

    我在這裡指的是“線上的”二手市場,不是可以親眼見到,直接觸摸物品的跳蚤市場。二手貨或是舊貨畢竟不像新品從未被使用過,多少總會有使用過的痕跡或是歲月的印記。在實體的跳蚤市場上,真的遇到有興趣的物品,應該會拿在手上仔細瞧瞧品相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但是網路線上的二手市場受限於物理因素限制,無法親手拿起物品仔細端詳,通常只能依賴照片、賣家的介紹了解物品的狀態。

    實體店家大多數都會希望顧客不要挑三揀四,爽快一點,拿出錢包,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即使是現在的電商,在線上做生意,也不會跟錢過不去,故意說自己家的貨品這裡不好,那裡有什麼缺點。

    偏偏在線上的二手市場充斥一批個人賣家非常願意詳細說明自己的物品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這一點應該也是一種奇景吧。

    接下來跟著我一起看著照片,一一解說賣家如何介紹自己的物品有什麼樣的缺點。

    second-hand
    二手COACH女用錢包/komehyo

    雖然我只截了這張照片,其實賣家放上了9張照片,仔細看過所有照片,要騙我這是全新未使用過的新品我也會相信。賣家卻說她用過半年左右,而且在品相等級欄位自評“中古品B”(好歹妳也寫A😂)

    對了,這家二手市場平台(KANTE)另外提供一項服務,如果選用他們的鑒定服務會加收一筆費用。截圖上有2個價錢,左側10,500既是加上鑒定費用;右側9,800則是沒有鑒定。

    “鑒定”指證明這件物品不是贗品,由平台幫忙賣家背書。因為這家平台的營運公司的本業就是專門收購各種名牌珠寶首飾的店家。


    2022083102
    二手書/mercari
    2022083103
    二手書/mercari

    二手書第1張照片,好像是壓痕。第2張照片,書籍角落確實有磨損開裂。除此之外的照片也是非常清楚地拍出書籍有不如新品的地方,當然也包括歲月留下的痕跡,畢竟這本書已經有20來歲了。

    實際上,這本書被我買下來了。拿到書仔細查看一番,照片上的缺點確實都存在著,也確實看得出來有一定年紀了。不過,假如賣家不特地點出這些缺點,我根本不會注意到,因為它已經有20來歲了!有點磕磕碰碰過的損傷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而且,整體乾淨清潔根本不影響我閱讀書裡的內容。

    對了,可能是因為賣家自覺品相不好,他差不多是以原價的1/3賣出。


    2022083104
    二手書/Rakuma

    另一家二手市場平台所賣的二手書,將近10張照片中,特地挑出1張能“明顯”看出問題的照片。照片上看起來,似乎是別的紙張黏上後留下來的殘膠。其他照片上的缺點要是依我的標準,根本不值得一提。XD


    2022083105
    二手車/mercari

    我在日本沒買車,對車子的行情不是很熟悉,隨意挑的二手車範例。截圖中的前擋板破損,看起來比較嚴重外,其他照片可以參考最左側的小圖,可以看到里程數、引擎蓋翻開等等。物品介紹說明中特意提到耗油情況還在可接受範圍內,可能因為這台是跑車的緣故,怕買家會擔心特別耗油吧。

    對比台灣的二手車市場,日本賣家應該是很另類的存在。


    日本的二手市場平台有不少,目前我比較常逛的是mercari,現階段他們家應該是日本最大規模,有些物品流動的很快,好像一上架沒多久就被買走。有時候我稍微猶豫一會,隔天再看已經不見了。

    不過,賣家不可能全是上述的老實人,也有不少【轉賣屋】類似中文語境的【黃牛】,或是故意打錯金額的傢伙。像是下圖,100萬日幣的PS5,雖然SONY剛宣佈PS5調漲,在怎麼漲價也到不了10萬日幣。

    2022083106
    100萬日幣的二手PS5/mercari

    對了,如果對日本二手市場話題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一併參考我之前寫過的《奇特的日本市場,二手價格反轉新品定價 – 日本幕後觀察》。
    2022/08/31 posted.

  • 日本7-11加盟店的辛酸

    日本7-11加盟店的辛酸

    在台灣暱稱“小七”或講“Seven”,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指便利商店的7-ᴇʟᴇᴠᴇn。那麼在日本,大家怎麼暱稱它呢?據說不同地區有不同親暱叫法,將日本對半切,東日本約4成的人叫“7(セブン)”,西日本約6成的人叫全稱“7-11(セブンイレブン)”。其他叫法有「セブイレ(SeBuIRe)」「ブンブン(BunBun)」……(抱歉,其他叫法不知該怎麼翻成中文,總之就是換花樣縮短全稱🤣)

    7-11
    日本7-11示意圖/Photo by Md Samir Sayek on Unsplash

    提到“小七”就不能不提將便利商店這種商業模式由美國引進日本並發揚光大的鈴木敏文,有人盛讚他是“7-11之父”,甚至上升到“零售之神”。

    1932年出生的他,大學畢業後先在出版業就職,31歲(1963)轉職到伊藤洋華堂,只花8年時間榮升這家上市公司的取締役(董事)。3年後的1974年獨排眾議,只帶領十來名新手,在東京都江東區開設了日本第一家7-11。翌年在福島縣,開創零售業的先河,開啟24小時營業的商業模式。1978年成為7-11日本公司的社長,1991年7-11美國母公司破產,此時,鈴木的實力已經足夠將母公司買下來,並取得7-11的所有權利。翌年他開始兼任伊藤洋華堂的社長,2003年成為集團公司的會長直至2016年交出經營實權,改任名譽顧問為止。在他長達半世紀的上班族歲月,有近40年左右是社內說一不二的“獨裁者”。

    2016年,以鈴木會長退休為分界,在位期間喜用警察或自衛隊出身者擔任總公司幹部,以高壓方式壓榨加盟店。自他退休後,7-11總公司逐漸放寬限制,試圖改善與加盟店的關係。

    縮短營業時間

    當時的總部規定嚴峻,包含不得擅自縮短營業時間,不得降價出售等。但2019年大阪府東大阪市的「7-11東大阪南上小阪店」加盟店主松本実敏以人手不足為由,無法與總部取得共識的情況下,自行決定縮短營業時間。同年底,總部以松本加盟主粗暴應對顧客為由解除加盟契約,2020年1月要求松本交出門店而提起訴訟。2022年6月23日大阪地方法院1審判決松本敗訴,7-11可以單方面解除加盟契約,松本決定繼續上訴。史稱「前店主之亂(元店主の乱)」。

    僅僅只是1名加盟主控訴7-11,且他還敗訴了,本來應該對7-11傷害不大。但是新聞報導熱烈,輿論嘩然,驚動了經濟產業省公正取引委員會等政府單位。2019年6月經產省成立“檢討會”,對便利商店加盟主進行詢問調查,公取委也表示強制24小時營業很有可能違反獨佔禁止法。

    輿論的批評和政府的動向讓各家便利商店總部的態度軟化,2019年10月7-11出爐可縮短營業時間的規定,2022年2月底止全加盟店的5%約1000店實施縮短營業時間。LAWSON於2019年底時僅有40家店實施,2022年7月1日止約440家店縮短營業時間。

    20220727c02
    日本便利商店店鋪數排名(前三大依序,7-11,FamilyMart,LAWSON)/日本ソフト販売

    降價出售的問題

    7-11總部在2009年以前態度非常強硬,只要有加盟店膽敢擅自降價出售即將到期商品,總部立即以違反契約內容,單方面解除加盟關係。此行為受到公正取引委員會調查證實違反獨佔禁止法,自此之後不得再以此為藉口解除加盟關係。但是,7-11總部對外表示遵守法令,背地裡用小動作阻撓加盟店的降價行為。例如,故意不告知所有加盟店,總部已經同意允許降價行為,以及辦理降價時的操作手續異常繁雜。

    直到2019年6月經產省成立“檢討會”之後,7-11才對所有門店導入降價制度,凡是消費者購買即將到期的食品,可額外獲得5%的7-11點數。(不是直接折價……真是不肯吃虧的主!)

    分成比例問題

    總部和加盟店的分成比例,一般的做法,門店的總收入-進貨成本=分配金/毛利(売上総利益),再以一定比例上繳給總部。而7-11最主流的契約形式,上繳比例約60%,比同業更高,甚至賺越多上繳比例越高。

    加盟期間越久的門店上繳比例會有折扣補貼,如加盟主持有2家門店,收掉1家開業較久的門店,該折扣補貼會被取消,加盟主的利潤就變少。

    開業已久的門店要創造新的營收來源不容易,而加盟主即使想要控制成本,在這種加盟體系下,比創收更不容易節省成本。最常用的手法是減少人事成本,減少員工人數或工作時數,增加店主自己的工作時間來補貼人力不足狀況。前文提過加盟主希望縮短營業時間即來源於此。

    Loss成本負擔問題

    便利商店加盟店必須向總部進貨,商品能夠全部售出是皆大歡喜。不過,生鮮食品類的賞味期限通常很短,消費期限即將到期的食品必須銷毀,這部份的成本損失稱為Loss。在7-11這裡,Loss的成本15%由總部負擔,85%加盟主負擔。據統計,一家便利商店每月的Loss成本平均為60萬日元,Loss多的門店有可能翻倍到120萬日元。有些店主會覺得還可食用的食物丟棄銷毀太浪費,分給自家店員吃還吃不完,只好自己吃,大家都吃胖了……

    結語

    近年來日本的連鎖便利商店呈現三強鼎立的狀態,但更早期其實是一家獨大,也就是7-11稱霸這個業界,長期的龍頭地位也相對助長鈴木前會長的獨裁。關於7-11的黑歷史其實不只上文這些,還有更多內幕被默默地處理掉。有興趣再深入的朋友可以找類似這樣的書來看《セブン-イレブンの真実》,該書作者實地採訪加盟主取得第一手資料,還有過往加盟主如何組織加盟主工會意圖保護自身權益,但是卻被總部分化瓦解的故事。

    20220727c03
    《セブン-イレブンの真実》/日本Amazon

    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前仆後繼希望加盟7-11?以往日本景氣好的時代,即使7-11總部的條件嚴苛一些,大家還是能賺到錢,忍一忍就是。不景氣的年代,家裡有空閒土地或是不想再幫別人打工的人,更希望加盟有全國知名度的連鎖企業。就手邊較舊的資料,7-11的加盟店和直營店比例約98.1%:1.9%,壓倒性的以加盟店為主。

    最後附上日本三大便利商店的分成比例(網路上的資料僅供參考,實際數字必須洽詢各家總部),為了方便比較,只挑出門店每月毛利550萬日元及600萬日元以上,需要上繳給總部的分成比例。最右側LAWSON的紅色數字不是寫錯,而是他們家的設定真的是如此,如果能讓毛利超過600萬日元,只需要上繳21%

    20220727c04
    左起,門店毛利,7-11,FamilyMart,LAWSON/旅するメロンパン⭐パパ

    基本上,在日本不只是7-11,對從業人員來說,便利商店也是公認的“黑心企業”之一。

    2022/07/27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