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後觀察

這個世界很大,日本也不小,歡迎來到我的日本觀察筆記,認識更深入的日本。

分類: 日本產業

  • 赴美開路先鋒-野茂英雄

    赴美開路先鋒-野茂英雄

    1995年之後,曾經或正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奮戰中的日本籍選手都應該感謝野茂英雄!目前大聯盟全明星賽正在舉辦投票活動,得票數第1名的大谷翔平。前幾年退休的鈴木一朗、松井秀喜。返回日本職棒的田中將大、松坂大輔。能夠在大聯盟發光發熱,固然是憑他們自己的真本事,假設當初沒有開路先鋒幫他們鋪平道路,他們或許也不會考慮有朝一日能夠去到職業棒球最高殿堂美國大聯盟跟全世界棒球好手同場競技。

    20210629n02
    2003年野茂在大聯盟100勝投的日本報紙頭條/SPREAD

    話說從頭,1995年野茂英雄成為時隔30年後再度踏上美國大聯盟球場的日本籍選手,野茂的高人氣猶如救世主般挽救了因勞資問題及罷工事件導致人氣低迷的美國職棒。他以獨特的「龍捲風式投球姿勢」,優異的投球成績,吸引球迷湧進球場觀看他的表演。不只是美國球迷,日本人也開始關注起有野茂英雄登場的大聯盟比賽。

    在野茂之前,日本職棒選手想要挑戰美國大聯盟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美國球隊願意出高價挖角日本選手,就能輕易得手。當時的日本職棒選手幾乎像是賣身給日職球隊似的,簽約條件相當嚴苛,選手的相關權益都讓球隊掌握住,連選手的個人肖像權也歸屬球隊。當年野茂如果在大聯盟打不出好成績,想回到日本繼續打球,也沒辦法轉到其他球隊去,只能回到他的老東家「近鐵野牛隊」(回去也不會受到重用),而他會前往美國大聯盟,除了個人的夢想外,與老東家合不來也是重大原因之一。

    1989年,野茂英雄以選秀狀元的身份同時被多達8家球隊指名(日職共12隊),最後由近鐵隊抽得籤王獲得最優先交涉權,此時野茂提出一個條件,球隊必須尊重他的意願,不得隨意調整他的投球姿勢。近鐵隊答應了!(日本職棒跟中國家長一樣,當選手成績下滑,習慣說「為了你好」強迫選手調整投球或打擊姿勢。正在日職奮鬥的王柏融對這點應該深有體會。)

    野茂自小就由他父親指導苦練龍捲風式投球姿勢,至今仍然沒有人能在正式比賽做到他那麼大的扭轉幅度。當然有利也有弊,要是這麼厲害,所有棒球選手都學這個姿勢就好。不過這已經是他的招牌動作,所以才會在入隊前提出這一要求。

    1990年他入隊當時的仰木彬監督非常尊重他的意願,新人首個年度就繳出好成績,奪得勝投王、防禦率王、三振王、最高獲勝率,共四種投手記錄,並獲得新人王、澤村賞。後續4年他創下日本職棒史上連續4年都獲得最多獲勝場次、最多三振數的記錄,也獲得外號「Dr.K(K博士)」K是三振的代號。1994年因右肩傷痛影響,賽季中途入院療養而中斷了他自身的記錄。

    1993年球隊監督更迭,新來的鈴木啓示監督屬於老派的苦練出身型300勝大投手(300勝非常不容易),訓練選手的指導方針就是苦練再苦練方為人上人。球隊的其他助理教練、選手等人很多與他的指導方針合不來陸續離開。尤其是野茂最信賴的立花龍司教練因為採用科學化管理,體能訓練理論而被鈴木監督討厭,新監督的第1年賽季結束就將立花教練逼退。除此之外,新監督在公開場合批評野茂「雖然能三振對手,但四壞球也太多了,必須改造他的投球姿勢才行。他的投球姿勢早晚有一天會行不通,到時就看他會不會向我低頭拜託改造。」這事也是促使野茂動念離開近鐵隊的因素之一。

    野茂與球隊高層在薪水交涉等方面也有摩擦。1994年正逢野茂跟球隊重新簽約時期,野茂希望能執行代理人交涉制度,由代理人跟球隊要求簽署多年複式合約,球隊以本賽季後半野茂受傷為由拒絕他的要求。球隊老闆告知媒體,野茂已經不是我們球隊的招牌球星,現在還想要球隊提高支付給他的年薪,那是不可能的事,等他想通了自然會簽署我們提示的金額合約。野茂反駁說道,事情根源才不是為了錢!球隊高層吃定他無法轉隊,只能乖乖任他們擺佈。連媒體輿論都偏向認同球隊老闆說法,野茂在日本越來越孤立。

    1994該年野茂還無法成為自由契約球員,也就無法任他自由選擇轉至其他球隊去。當年日美職棒之間還沒有成立現在的posting system(日語又稱入札制度;中文譯為投標制度),原球隊如果不放人,球員只能繼續打球,或選擇退役。野茂的代理人找到美國知名運動經紀人Arn H. Tellem幫忙尋找是否有辦法讓野茂轉隊到美國大聯盟。結果真的讓他們找到日本職棒規則的漏洞,讓球隊對野茂宣佈「任意引退」。不過這也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在日本已經功成名就的所有榮耀和家人朋友對他的行為無法理解。

    依據當年的日本職棒協約第68條第2項規定「被列入任意引退名單的球員包含球隊相關人員不可以與其他球隊進行選手合約交涉,也不可以替其他球隊打球或陪同練習。」當時的日本已經有30年沒有人前往美國打球,所以協約並沒有涵蓋到外國球隊。為此野茂的代理人專程透過美國大聯盟的總管事務局以書面方式向日本職棒事務局詢問,書面回覆表示「任意引退的日本選手如果欲回歸繼續打球必須選擇日本的原球隊,如果選擇外國球隊則可以與其進行球員合約交涉。」因此,必須有外國球隊願意接納野茂,他才能轉隊過去。

    隔年1995年,野茂順利與洛杉磯道奇隊以簽約金200萬美金(約1.7億日元)簽約,年薪則是由近鐵隊時代的1.4億日元降至僅僅980萬日元。這也側面印證野茂並不是在肩膀受傷之際還向前東家無理要求提高年薪,頂多只是希望前東家念在他連續4年獲得勝投王可以意思意思提高年薪。野茂在取得連續4年勝投王,且幫助球隊提升觀眾進場人數的巨大貢獻下,卻在交涉更新合約的談判時被告知,幫助球隊爭取冠軍的激烈比賽中取得球隊第2名成績就好。(因為一旦球隊取得冠軍,不幫選手加薪說不過去。)

    1995年5月2日野茂英雄(Hideo Nomo)首度踏上大聯盟的投手丘,先發5局,投出7次三振,4次保送,僅被敲出1支安打,無失分,表現很優秀,可惜未能獲得勝投。6月2日在道奇隊主場先發8局,投出6次三振,3次保送,被敲出2支安打,僅失1分,順利拿下大聯盟的首勝。由此開啟連勝記錄,7月入選大聯盟明星賽,成為首位擔任先發投手的亞洲選手。並在當年度以13勝6敗,2.54的防禦率,236三振,奪下國聯新人王及國聯賽揚票選第四名。1996年更在投手墳場的庫爾斯球場演出無安打比賽,至今該球場只有唯一這一場無安打比賽。

    20210629n01
    1995年野茂在大聯盟5連勝報導的日本報紙頭條/SPREAD

    隨著野茂以獨特的龍捲風式投球姿勢和高三振率,在美國、日本都掀起一陣風潮。這股日式龍捲風在美國成為美國人的熱門話題,因為野茂的降臨,1995年洛杉磯道奇隊主場巨蛋開設第1家吉野家,美國球迷學著拿筷子吃牛肉蓋飯看球。壽司、拉麵、日本料理店在洛杉磯一家一家的開,這些都是拜野茂人氣所賜。日本媒體也因為野茂出色的成績,原本NHK雖然有播放預先錄製的大聯盟比賽,自1995年起派遣團隊赴美直播與採訪野茂。

    20210629n03
    美國球迷排隊索求野茂的簽名/NHK

    野茂人氣帶來的效應讓大聯盟各球隊開始積極向亞洲特別是日本佈局,找尋下一位野茂英雄。1998年美日簽訂球員合同協議,並建立入札制度。2000年鈴木一朗正是循著新制度赴美的第1位挑戰大聯盟的日本野手。

    1995年之前大聯盟的營收與日職相仿,野茂到來之後影響力遍及亞洲,電視轉播費和贊助商增加,自2003年以來連續17年迭創新高,2019年達到107億美金進入黃金時代。

    野茂的龍捲風在美興起至今橫跨四分之一世紀,已經誕生超過60名日本籍的大聯盟球員,名副其實是「日本棒球球員赴美開路先鋒」!2016年,美國《體育新聞》(Sporting News)遴選大聯盟史最重要人物,野茂排在第37位,也是唯一的日本人。

    後日談

    當年與野茂結下梁子的鈴木監督的下場如何呢?
    鈴木監督在得知野茂赴美挑戰大聯盟時,曾對友人說過,野茂那個傢伙挑戰大聯盟根本是他這一輩子最大的自嗨行為。

    1993年鈴木接下近鐵隊監督職位,1995年日職開幕戰開打後近鐵的球員屢屢受傷或表現不佳,球隊成績低迷,賽季未結束他就辭去監督工作。
    同一年,野茂在美國的表現越來越好,其他因鈴木監督而轉隊的球員和立花教練都直接或間接幫助新球隊提升了戰力。當時的日本媒體、球迷輿論對鈴木的不滿也日甚一日。

    20210629n04
    1995年鈴木監督任內近鐵隊的最終成績/Wikiwand

    時間跳轉到2008年7月野茂退休消息傳來,鈴木公開說道,野茂讓我見識到他對棒球的熱情,我對他只有低頭佩服之意。雖然他在我擔任近鐵監督時離開球隊,看到他在大聯盟表現優秀,我心中只有歡喜之情。能歷經波瀾萬丈,累積各種經驗的人是最有魅力。前往挑戰美國大聯盟的日本籍選手中他是我見過心理素質最好,抗壓性最強的人。

    (註:監督是日語かんとく,日本待久了不知不覺就用了這個詞。中文講法是球隊總教練。)

    2021/06/29 posted.

    2022/07/20 modified.

    2025/04/17 modified.

  • 日本血汗醫院紀聞

    日本血汗醫院紀聞

    雖然年代有點久遠,喜愛日劇的朋友們可能看過多次翻拍的《白色巨塔》,甚至看過原著小說,那是一部描述日本醫學界權力鬥爭的故事。今天要講的故事是日本某家醫院的勞資鬥爭,或者直接說是血汗壓榨記錄。

    日本名門醫科大學旗下「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病院」去年有400名護士同時離職,今年剛剛過去的3月底一口氣有100余名醫師跟醫院說拜拜。

    20210421t01
    東京女子医科大学病院/家庭画報.com

    1908年成立的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病院擁有1193床,醫師數量831人,護士1124人,加上其他醫療、事務相關人員合計將近3000人。每天接收近4000名病患,住院人數1000人。在日本是數一數二的私人大型綜合醫院,更是在心臟、消化器、腦神經外科領域的手術案例數領先全國。對醫護人員來說,能進入這家醫院工作,有如工科生能進入SONY、TOYOTA;文科生能進入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一樣是夢寐以求的事。

    為何這兩年爆發離職潮?(更精準的時間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3月底,不足1年時間。)

    原因可歸納為2點,醫院經營狀況不佳;工作過量卻減薪。

    原本門庭若市的醫院自從2001年以來發生數次醫療疏失事故,其中2次出現病患死亡,因此院方2度被管轄單位取消「特定機能醫院」資格數年(有此資格者,對醫院病患雙方都有實質補助),造成病患人數大幅減少。醫院存亡之際,創業者一族的後代於2014年回來主政,控制支出,強勢抑制人事費用。2015年人事費用佔比46.9%,到了2019年下降到38.9%,成功扭虧為盈。

    2020年初日本也爆發新冠疫情,原本女子醫大並不收治感染病患,禁不住東京都政府再三請求,5月上旬開放部份病床接收感染者。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大增,而且疫情早期階段,部份日本人相當排斥新冠病毒患者,甚至是與他們接觸過的人員。也就是說包括醫護人員,害怕他們帶有病毒,不知不覺中傳染給自己。在醫院辛苦工作的醫護人員,下班之後還要擔心外人的白眼對待,本來期待6月發放的夏季獎金多少能有些許回報。不料資方片面決定全額取消夏季獎金!

    新冠疫情長久持續之下,沒有急迫性需求的病患減少前往醫院的次數,眾多醫院的營收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影響。但是,根據日本醫療勞動聯合工會調查,全國338家醫療機構雖說有3成醫院的夏季獎金低於去年同期水準,不過只有女子醫大一毛錢也不發放。

    日本企業一般會將年終獎金拆分成2次發放,通常是在夏季及冬季。女子醫大過往的獎金大約5個月份,如果拆半有2.5個月。護士月薪只有約20來萬日元,全指望著這2季的獎金,資方只以一張A4紙公告不發放了。如果真的只是一時營收不佳,但是資方有努力經營醫院,員工或許可以忍耐,陪著醫院共體時艱。很可惜的是,資方說明是疫情持續當下,醫院收支惡化導致出現30億日元赤字,但是這個赤字金額是以將會發放與去年同水準獎金的情況下計算出來。意即今年真的不發放的話,赤字金額應該會大幅縮減。另外明知收支惡化,還在新建大樓內花費巨資重新設置理事長岩本女士(創業者後代)及其他理事們的辦公室。而且勞方工會跟資方交涉時,資方代表還說出,現在因為疫情關係,住院人數減少,即使400名護士離職,醫院還是能運轉,真的人數不夠再補新人進來便能解決。

    400名護士同時離職事件也在國會中被提起,最終據說資方向銀行借錢,發放了1個月的獎金。不過,不是以獎金名義,換了個說法,以津貼名義發放。(不確定是專門為了發獎金借錢,或是利用此事順帶借出更多錢。)

    這次100余名醫師同時離職事件與工作時長變相增加,薪資減少有關。女子醫大的一般30歲左右醫師的底薪約26萬日元,即使加上各種津貼也高不了太多,在私人醫院中算是低水準。能接受低薪加入女子醫大,看中的是大醫院的名氣,以及能實地觀摩學習國內首屈一指的名醫技術等等。

    為了彌補醫師收入不高的狀況,院方會幫忙介紹打工機會,讓醫師利用每週1天的研究日休假外出到其他醫院打工,1天大約能有8萬~10萬日元。表面看起來外出打工收入不錯,但是成本負擔也大,必須自負醫療糾紛賠償責任保險費等。不僅是女子醫大,多數大學附屬醫院都有這樣的情況,算是各醫院的潛規則。

    但是,女子醫大以為了配合國家方針「醫師工作改革」,提出2個方案讓醫師們自己選擇研究日不外出打工,留在自家醫院工作則維持現有的薪資;繼續外出打工者,扣除外出打工天數的薪資。也就是說,不論選擇那個方案,收入都會減少,只是減多減少而已。

    20210421t02
    女子醫大廢除研究日休假通告(令和3年=2021)/東洋經濟

    話說不知是巧合,或是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財政狀況非常不好,今年4月入學的醫學院學生的學費每年大漲200萬日元,6年合計下來上漲1200萬,總額由3500萬變成4700萬,於私立醫科大學中已經是高學費。

    準醫師們背負高額學費,有些家境不富裕的學生必須藉由助學貸款或其他借款才能支付,畢業後還需要通過國家考試考取醫師資格。開始工作的前幾年基本都在還債,如今還被女子醫大減薪,難怪資深醫師也感歎,即使在疫情期間,工作繁忙需要人手之際,卻也沒有適當理由勸阻年輕醫師們不要離職。

    女子醫大最新的2020年度財報即將公佈,預估將會有盈餘50億日元。資方並沒打算用來回饋給辛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員,尤其是現在還處在疫情期間。反倒是預計投入更多經費改建現有的硬體設施。不僅如此,資方現在還不合時宜,正對院內工作人員展開認購募款運動,希望能募集到50億日元用做改建費用。

    我會特別關注這家醫院有部份原因是好些年前,曾經在這裡進行內視鏡檢查。那時候為了檢查需要完全清空胃腸內的食物殘渣,喝了非常非常多水,同時需要多走動幫助排出,在底下圖中的大廳裡散步許久。當時完全不知道他們有這麼多黑歷史!

    20210421t03
    醫院大廳/東京女子医科大学病院案內

    2021/04/21 posted.

  • 日本三大迴轉壽司

    日本三大迴轉壽司

    日本這波【緊急事態宣言】經過數次延長後,終於要在3月21日結束再延長。以結果來看,【表面上】的每日感染人數雖然比尖峰時期改善(這是另一個故事!),要依靠緊急事態宣言解決感染人數爆增問題無疑是笑話。日本政府也明白了再延長也沒效果,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結束緊急事態。這波宣言最大的犧牲者應該是餐飲業者,更準確地說是有聽從政府勸導而自行在20點關門的店家。不聽話的店家擠滿了仍然想要外食的客人。雖然政府放話說,準備公佈這些不聽話業者的店名,我想他們根本不怕,因為之前柏青哥(PACHIKO)案例已經證明公佈之後反而生意更好!

    前言好像講了太多不相關的內容,其實本篇我是想講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還是有逆勢成長的餐飲業者【迴轉壽司】,只是對疫情處理措施的怨念太大,不吐不快。 XD

    20210318s01
    都心開店新聞/Bing搜索

    身為吃貨的我,看到日本三大迴轉壽司相繼在東京都心(東京市區中心)展店的新聞,內心是雀躍不已。因為這三大家都是以食材新鮮,種類眾多,價廉份量足聞名。正因為如此,為了壓低成本,他們的分店幾乎都開在店租相對便宜的郊區,通常必須自行開車才容易到達。我家沒車,只能托朋友或外出旅遊之際才有機會前往一飽口福。話說雖然開始進入市區開店,市區店的每盤單價還是需要比郊區店高出10~20日元才能盈利的樣子。

    現在因為大部份餐飲業者深受打擊,不少店家關門歇業。連帶市區的租金也反轉下跌,有魄力的業者就趁機進駐。迴轉壽司業者在餐飲業中是少數不受疫情影響的。(高級壽司店的客群不一樣,不過他們同樣也受到疫情影響。)

    20210318s02
    2020年迴轉壽司規模排名/3秒だけ本気出すブログ

    以去年營業額達到2049億日元的「スシロー」排名第一。原本不曉得他們家的中文名字叫什麼,一查之下才發現,現在有關壽司的台灣新聞都被他們霸佔了。寫到這裡,台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是誰了。原來是「壽司郎」引爆了【鮭魚之亂】。實話說,壽司郎的諧音哏活動不算特別稀奇,瘋狂的是這些真的去改名的人。或許在台灣改名的成本太低,而且新名字的限制太少。

    20210318s03
    壽司郎鮭魚祭活動/蘋果日報

    其中有人改名19字「帥鮭魚王者改名來吃壽司郎賠錢賠的爽不爽」最長,還有人直接用名字點出改名原因「鮭魚這個名字是為了壽司郎改的」

    引用自蘋果新聞網 (2022/8/31該網站停止更新)

    如果知道壽司郎母公司的財力根本不怕你們吃,反倒因為這樣能引爆話題,創造出驚人的廣告效應。在日本使用同樣的手法,如果也能有如此廣告效應,公司高層們應該是笑不攏嘴。

    日本壽司郎的食材種類最多,一般食材每盤100日元,高級食材只要150日元,再往上是300日元,副餐種類不少,甜點類也是一絕。

    迴轉壽司排名第二是「くら寿司」,也就是「藏寿司」。雖然是外商也在台灣上市,成為第一家飲食業界的外商上市公司。在日本有時候看到的招牌寫著「無添くら寿司」,多了「無添」兩字,意思是表示他們家不添加四大類的添加物(化學調味料、甜味劑、食用色素、防腐劑)。但是,2016年有人在網上質疑他們所謂的無添是詐騙行為,因為官方沒有具體提出有哪些添加物是沒有使用。「藏寿司」認為網友破壞商譽,對他提起訴訟,隔年判決結果出來「藏寿司」敗訴,之後他們似乎就沒有特別強調「無添」。

    20210318s04
    「藏寿司」的防護罩「鮮度君」/日經business

    壽司的特徵,100日元的食材種類很多,往上是200日元以上。副餐種類可能是眾多壽司店家中最豐富,味道也不輸專門店。迴轉中的每盤壽司都加蓋防護罩也是他們家的一大特色。還有集滿5盤可拿空盤子去玩轉蛋,這點特別受到小朋友的喜愛。

    第三名是「はま寿司」,在台灣他們好像也是直接用日文名字。如果非要用漢字,可以用「浜寿司」,因為公司起家是在橫濱,「浜(HAMA)」等同中文繁體字「濱」。這家的特徵是每盤基本都是100日元,如果非假日去吃則是90日元(部份分店才有此優惠)。還有別具特色的一點,醬油種類特別多,基本有5種醬油可選。

    20210318s05
    「はま寿司」的5種醬油/官網

    「はま寿司」自身沒有上市,透過他的母公司「善商」可以推估出「はま寿司」的年營運額。「善商」這個名字熟悉的人不多,不過提起他們旗下另一個品牌「すき家」(SUKIYA),肯定就有很多人知道。再提一個小知識,善商的創業老闆也是牛丼三大家的「吉野家」出身。

    「かっぱ寿司」(河童壽司)非常可惜,曾經是日本規模最大的迴轉壽司,現在只能屈居第四名。2014年賣身給「COLOWIDE」,近幾年的歷代社長也做不長久,經常在換人。

    日本的餐飲業競爭非常激烈,收購合併經常發生。其實第5名的元氣壽司在2017年已經被「壽司郎」合併,只是品牌名稱還被保留下來。今年還有一家連鎖壽司店也即將被「壽司郎」收入旗下。

    最後,日本前三大迴轉壽司在台灣都有開店,有機會可以去比較看看,這三家有什麼差異。

    2021/03/18 posted.

    2023/03/12 modified.